这是 NuclearKitty 的第 1628 篇原创文章
回看过去这个春节,最热闹的自然是DEEPSEEK(以下简称DS)的爆火,具体到跑圈,不少博主都在让DS锐评,如装备、赛事等,DS语出惊人效果之好让人咂舌。
而回看过去这个春节,还有一些事情的爆火同样引发跑圈众人关注,那就是邻国在马拉松领域的再次爆发。
去年春节前,前田穗南在大阪国际女子马拉松中跑出2小时18分59秒打破日本国家纪录,今年春节后,先是香川丸龟半马太田智树跑出59分27秒的成绩,刷新日本国家纪录,来到亚洲历代二位;后是四代目山神若林宏树别府大分马拉松跑出2小时06分07秒的日本首马纪录。
虽然关于邻国长跑强势的印象早已有之,但是每次新热点事件的驱动还是会让人再生感慨。
那么,结合这两件事,让DS谈谈中日马拉松的差距的原因以及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似乎顺理成章?于是有了这篇内容,看看号称国产之光的DS会如何应对。作为补充,本文还咨询了CHATGPT、KIMI、豆包等大模型,以丰富内容。
先看DS:
回答:中国马拉松整体水平与日本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象源于多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以下从训练体系、文化积淀、赛事体制、群众基础及政策导向等角度综合分析原因:
训练方法落后:中国专业队的训练模式仍依赖传统方法,缺乏科学化创新。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引入“大运动量”训练体系,并持续结合中距离速度训练优化方案,例如通过高频率间歇跑提升速度耐力(如新谷仁美在备战休斯顿马拉松时每天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而中国教练团队较少参与国际交流,训练手段更新缓慢。
基础项目薄弱:马拉松运动员的培养依赖中长跑基础(如5000米、10000米),但中国在2010年取消了全运会男子5000米等项目,导致中长跑人才储备断层。相比之下,日本选手在万米、半马等基础项目中表现突出,例如2022年日本有18人万米跑进28分,而中国纪录仍为任龙云2007年创造的28分08秒。
职业化支持不足:日本通过“实业团”模式与企业合作,为职业跑者提供终身保障(如企业赞助的60支职业队,约1200名精英跑者),运动员退役后可转岗至企业工作,无后顾之忧。而中国选手多依赖市场化签约,缺乏稳定支持,导致部分潜力选手过早转为“个体户”,难以系统训练。
赛事质量与选拔机制:日本拥有箱根驿传等高水平赛事,激发选手竞争意识。例如2024年东京马拉松中,日本有19人跑进2小时10分,而中国历史累计仅十余人达标。中国虽赛事数量激增(2023年超600场),但顶尖选手常被非洲选手压制,国内选拔机制未能有效筛选精英。
历史积淀与校园体育:日本跑步文化可追溯至江户时代,校园体育中长跑训练严格,小学生需完成2000-4000米冬季耐寒训练。而中国学校长跑氛围薄弱,学生体质下降,甚至因“毒跑道”事件影响运动环境。
全民参与度:日本马拉松热潮持续近百年,业余跑者基数庞大(如2024年东京马拉松有174人跑进2小时20分),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中国虽近年参与人数激增(2024年北京马拉松3万人参赛),但精英跑者“破3”人数仅占少数(如2023年全国约1.2万人),基础水平仍待提升。
唯金牌导向与项目失衡:中国体育政策长期偏向短跑、跳跃等易夺金项目,中长跑投入不足。日本则通过国家级激励(如1亿日元奖金制度)和系统性规划推动马拉松发展。
赛事经济与竞技目标的冲突:中国马拉松赛事侧重经济效益(如2023年北京马拉松直接经济效益3.45亿元),但过度商业化导致专业培养体系崩塌。日本则平衡竞技与大众参与,如箱根驿传既是校园赛事,也是职业选手摇篮。
强化青训与基础项目:恢复中长跑赛事,完善校园培养体系。
推动职业化改革:借鉴日本“实业团”模式,建立企业-运动员合作机制。
引入科学训练:加强国际交流,优化训练手段。
平衡赛事定位:在商业化中保留竞技属性,设立专项激励基金。
日本的马拉松优势是百年积累的结果,而中国尚处于追赶阶段。尽管近年有何杰(2:06:57)等选手刷新纪录,但整体水平的提升仍需系统性改革与时间沉淀。
1、训练方法:或存在差异,或有高低,但具体了解不多,不做评价
2、基础薄弱:全运会5000米项目的缺失确实极大程度削减了中长跑项目的发展,近两年项目回顾稍有好转。
举例:陕西全运会的冠军成绩比之前三年年度最佳都快。
2021年 多布杰 13分49秒16
2020年 任广岳 13分51秒87
2019年 严伟 14分07秒04
2018年 严伟 14分04秒74
说明项目的设立确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发展。
3、职业化支持不足:实业团模式有点类似国内的体工队模式。孰好孰坏呢?大差不差?国内体工队也有保障。最近青学大教练原晋还在炮轰实业团不作为导致青学大箱根好手大都毕业后泯然众人。不过国内确实在职业化程度上较低。
4、赛事质量与选拔机制:国内确实没有箱根这类,但这两年无锡和北京、衡水湖等的关注度在往上走,后续打造可能也会成为选手的冲成绩赛事?前提是锦标赛不要老换赛事,举例前几年的徐州,失去锦标赛头衔后竞争力急速下降。
5、文化与群众基础差距:这个说的在理,但是急也没用,需要一个过程。魔仙哥说了,Patient is Key Of Life。
6、唯金牌导向与项目失衡:部分在理,至于奖金,国内各家品牌也砸钱了,见效需要过程。唯金牌论这点,优胜劣汰,强者生存,不是没给过机会,也不是没有兜底。不争气就别怪别人不扶持。
7、赛事经济与竞技目标的冲突:感觉商业对中国马拉松的推动很正面…要是没有资本注入,感觉更差,国内需要改进的是青训体系以及职业发展体系。
当然,最后DS也给出了一些改进的方向,具体见上方,切合中国实际情况NK锐评如下:
1、完善校园培养体系特别是体校培养体系(国内还是体校到体工队的路径更现实些
2、推动职业化改革,建立企业-运动员合作机制——国内的签约是老大难问题,模糊地带太多,各方牵扯,也没有明确标准,项目大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方便资本更好介入,也能让运动员有更好地保障,以便全身心投入训练。举例:不少运动员为了生存问题不得不退出体制转为职业跑者。
3、加强国际交流,优化训练手段——精英跑者这两年外训的次数增多,情况应该会得到不少改善,但是训练保障以及各类备赛的注意事项和细节方面,国内似乎还有很大提升,需要改进。大赛发挥给人一种努力了重视了但似乎友没有努力重视的感觉。
4、在商业化中保留竞技属性,设立专项激励基金——国内体制外倒逼体制内发展的事态蛮好,希望继续保持。但体制外的风生水起似乎反向也意味着体制内的诸多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有改善的地方。
最后就是同样的问题给到ChatGPT、KIMI和豆包,说实在的,后两者提到的点大差不差,部分感觉还不如DS,不过ChatGPT确实提到了一些比较具体详细的,细分的点和新的点列举如下:
1、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练:加大对马拉松教练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升教练的整体水平。——参考短跑兰迪教练
2、提升运动设施:在各地建设更多高质量的跑步训练设施和场馆,提供专业化的跑步训练条件,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
3、系统化的青训计划:建立更完善的青少年马拉松培训体系,提供更专业的教练、训练计划、比赛机会,并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避免伤病。
4、开展国内外友谊赛和交流:通过举办国际邀请赛或与其他国家的马拉松队进行交流比赛,提升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
5、运用数据分析优化训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定制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
6、研究运动员的身体状况:结合运动医学技术,对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训练效果进行全面监控,优化运动员的恢复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伤病。
7、心理辅导和团队建设:提供专业的运动心理学支持,帮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重大赛事时能应对压力、保持冷静。
内容最后,总评一下。
国内目前在马拉松水平上距离邻国确有一定差距,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点,但客观来看,相较短的发展时间,国内能取得当下成就已经不易,我们也应该看到进步,肯定我们的付出和努力。
至于后续,有问题说明有进步空间,追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