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岩石上为什么这么多孔隙?”“像这种岩石都是学生暑期实习翻山越岭采集来的,瞧,旁边的地质模型也是我们亲手制作的,实物化的教学方式让科普更直观、形象。”每到寒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组成的春晖志愿服务队便会成立“地质小队”来到学校周边的社区、乡村,利用每天一节两小时的课,为孩子们普及地质知识。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地质大师”。
“春晖志愿服务队是我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从2011年一直做到现在,我手机通讯录里还存着好多任队长的电话,人都换了好几茬,但服务一直没有间断。”青岛西海岸新区积米崖小学教导主任周老师翻开手机通讯录,“春晖”两个字打头的联系人占了一整屏,“这群大学生结合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不断创新地学科普形式,举办科普嘉年华、互动竞猜游戏等活动,切实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度。”
每节课上,志愿队成员都会设置一个趣味挑战赛,从初学时认识岩石的名字,到区别不同岩石的性质、外观、特点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难度设计,让学生每次完成任务后,能收获满满的自信与成就感。
让这群大学生志愿者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孩子一开始见到这些大学生老师都是低头站在那,如今都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许多学生还会提前来教室,一边和我抢着摆放这些岩石,一边跟我分享今天的趣事。”志愿者孝睿杰的语气中满是自豪。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小朋(化名),自从2024年暑假接触这些“石头”后,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最近几次的岩石课堂小知识比拼赛上,小朋总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最佳地质小能手’称号。”
此外,为了把“地球故事”讲好,让中小学生喜欢听、能听懂,春晖志愿服务队多次开展调研,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优势,自主设计了《地球奥秘》《蓝色海洋》《灾害避险》等读本,动手制作地质模型、录制视频。这群学生志愿者还探索线上科普的新模式,运用VR等前沿的科技手段和展示设备,打造出线上实景地质科普展览馆。
2011年至今,这一青年志愿者团队,累计年开展地学科普活动近60次,年均接待青少年1100余名,年均志愿服务时长500余小时。志愿者团队打造的地学科普项目作为全国22个大学生推优项目之一成功入选《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选编2022》,同时也助力团队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山东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春晖人从不是‘流水的兵’,一代代志愿者把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与时俱进作为十多年来科普道路上的青春注脚,为书写好新时代地学科普的青春答卷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构建更有效的地学科普发展体系,打造‘互联网+科普+地学’的模式,在新渠道、新受众、新形式的科普传播中探索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地学科普途径,让地学科普‘破圈’全面进行时。”春晖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姜永昶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淼 通讯员 王建侨)
作者:刘淼 王建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