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父辈来时路”的年代剧,是真能统一老百姓家的遥控器。
央视频道黄金档的《六姊妹》开播即“爆”播,收视率接连破新高,独霸现下的国剧市场。
尽管每晚剧集间被别的节目间隔,播完接近午夜,很多观众依然在“继续追”与“躺下睡”间游移不决,最终咬准一个字:等。
故事、表演…剧作的精良程度,都“吊”着观众往下看。
开篇,时代风貌就一展眼前,峥嵘、激荡,处处历史烙印过的土朴质感。
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从纸上搬到荧幕,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感觉没变,暖黄的色调,单一的素衣,大通铺的宿舍…一幕幕闪现的历史瞬间,立马让一代人“陷”进回忆。
在此之前,正午的《小巷人家》先一步解了观众对年代剧的馋,两剧设定类似,很难不被比较。
皆时间跨度大,叙事手段却截然,小巷勾勒的是邻里家常,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有细水长流的细节,底色是温馨的。
六姊妹不然,叙事还是“过时”的那套,堆叠戏剧化的冲突。
一上来就“生不出男孩”的思想局限,内忧外也患,汤家婆一出镜似乎就带着仇恨而来。
小孩的弧光还没展现出来,就急着换演员长大,有点操之过急,没有沉下来,走马观花似赶着往前推剧情。
从阵容上,就能看到六姊妹极大的野心,梅婷、邬君梅、奚美娟、林永健、董洁、高露皆是调到这台就走不动道的国民级“熟脸”,演技过硬。
首先奚美娟,面貌是“自来旧”款,很适配年代剧,扮土扮穷是浑然天成的。
她的戏绝在有张力,几个眼神,几段戏,就把一个做人软、做事硬的老祖宗给演活,绝非一介粗人,恰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永远洞察秋毫。
梅婷饰演的何家丽能被养得根正苗直,后成何家的“定海神针”,何文氏的功劳极大。
虽说都是名演员,导演却在“排兵布阵”上失策。
小演员仅走了个过场,沈月急吼吼的上线,又火急火燎的下线,用年轻的演员来过渡,本来是博好感的,怎知梅婷版又太着急亮相,一屋子“辈分”显然乱套。
铜铃大眼、标致短发是延续了,漂亮之余,皆外柔内强的假小子类型,但脸上透出的年龄感,对比太强烈。
沈月是出水芙蓉般的俏妞,水灵灵的。
到梅婷,再强的演技也遮掩不住的姨感,成熟韵味比肩邬君梅,设定是母女,同框像妯娌。
更别提刘钧,几岁之差,硬靠眼角的褶子抬辈分,一点没父女感。
陆毅跟梅婷一样,没蓬勃的年轻态,许是后期偷偷帮忙,他俩的脸上有种单独开滤镜的感觉,“糊”一片,可惜柔光再强,也打不散年龄感。
被集体吐槽的另位演员,则是饰演刘美心的邬君梅,印象里她是叱咤银幕的电影咖,混国际圈。
一提名字,脑海就浮现青涩经典的“文绣”跟风华绝代的“宋美龄”,阔面,颧弓略宽,眼睛似海水,自带一种浓郁的厚重感。
许是角色滤镜,也或者性格如此,看邬君梅,总是不怒自威的,轻飘飘一个眼风扫过,犀利、锋锐,不容轻薄,环绕着一股狠劲,谁来都得掂量掂量接不接得住。
戏路已经固定,却冒险的跑来演“贤妻”,照目前反馈来说,是失败的。
刘美心很韧,劳动积极,挺着孕肚不耽误奉献集体,为讨个男娃,熬尽苦,也绝没牢骚的时候,硬把眼泪迫回眼眶,一个人把苦水独自吞没,与命运抗衡周旋。
邬君梅“韧”的特质,赫然在目,在“慈”上却失衡了。
可能是没养娃经验,她眼睛里不带母性。
即便是孩子没养身边,不熟,也不该是斜愣着眼,举止桀骜,充满戒备敌意,可能容不得孩子扯谎,但作为生母,处理实在太过理性。
说她疏离于人吧,她又展现亲和,体恤所有人,说她厉害吧,别人找事,站那冷观,说她贤惠吧,她冷漠不忿的样子又确实刺眼,根本摸不清这角色的路数,好像一集一个样。
再者,相貌不算顶级漂亮,气质却是粗布麻衣裹不住的时髦洋气,捻起野菜饼,翘起兰花指,像在享受西餐形式的下午茶,眼神又流露难色,是觉得好吃还是难吃,演得打哑谜似的。
一大争议点,还有邬君梅的尴尬状态,降龄演少妇,被嘲老帮菜刷绿漆,增龄演妈,又跟梅婷拉不开长辈和后辈之分。
其实,说她扮嫩,属实偏颇,那个时代普遍穷困,不限性别的上阵劳作,就算年轻,底子好,也难保持皮青肉白的,都要比实际年龄看着老态。
若提个戏骨替代邬君梅来演刘美心,刘琳的呼声很高,她要来就是联合知否与父母爱情的“熟人局”。
刘琳特别有妈感,集结中式母亲的所有特点,柔似水、韧如钢,会觉得她身上有那种被晒过的被肥皂揉搓过的衣服的味道,那种很踏实的,会让人由内而外的善良起来的味道。
年轻阶段,刘琳是最适合的,但要跟梅婷演母女,想必也难有说服力,没轻看她的演绎能力,提前代入仅一岁的年龄差,咋看咋觉得别扭。
还有一位女演员,也非常适合,就是咏梅,两颊饱满、眼神明亮,她的长相能匹配得了长时间跨度。
静静站着,母性光辉就那样自然滋润地散发出来,舒展,从容,纳百川…形貌柔软却也心似蒲苇,儒雅于外,匪气于内,《地久天成》里的教科书演技就是证明。
如果找她来演,想来邬君梅就不会被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