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红

一代元戎聂荣臻的品性与性格中,不仅有刚强智勇、叱咤风云的一面,殊不知他还有性情温和、感情细腻之儒雅的另一面。尤其是他对身边战友同志的关心和对人才的厚爱,对处于危难之际的干部战友或者普通战士以及知识分子总是那么古道热肠、伸出援助之手、情牵梦绕、深情关爱……这一切,其实是他一生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和伟人情怀的集中表现。

长征中数度送食物救战友

在艰难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之间水乳交融、感人肺腑的事例举不胜举。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身上就发生过不少他送食物救战友的动人故事。

1934年12月中旬,陈伯钧率红5军团第13师到达贵州黎平,参与了红5、8军团的合编,调回红5军团任参谋长。经过一路翻山越岭,奔突劳累,体浸风寒,他在赣西南游击战争时负伤的右腿创伤复发。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率领部队,在“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丛山中行军。到1935年1月2日,陈伯钧的创口疼痛得更加厉害,必须坐担架行军。他感到自己拖累了战士,妨碍了部队行军,不得不选择暂时告别部队,到军委总卫生部治疗。4日,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带领几位医生,专门对陈伯钧的创口进行检查会诊。检查完毕后,贺部长告知陈伯钧,创口被认定是骨膜炎,至于医治的办法,则需补充一些营养品,待体能得到一定恢复,进行开刀手术,再敷上药物,即可愈合。陈伯钧听完后,松了一口气,准备配合治疗。此时的贵州,阴霾多雾,北风刺肤,夜间多雨而路滑,行走困难,因此,受伤的陈伯钧于1月9日由担架抬进了遵义城。

随即,总卫生部将陈伯钧安排在卫生学校。后来为方便,又搬到老城南门女子中学附近一大户人家养伤。

此时,红1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因长途行军致使脚受伤化脓,不得不坐着担架行军,正巧也在此处疗伤。聂荣臻见陈伯钧艰难行走的样子,忙问:“伯钧啦,好久又没有见面啰,你的脚怎么伤得这么厉害?”陈伯钧回答:“聂政委,我这是枪伤复发,贺部长说是骨膜炎。”聂荣臻又关切地询问伤情,陈伯钧告之医生说要开刀,问题不大,接着问及聂荣臻的脚伤,聂荣臻答道:“只是有点感染。你要多注意,尽快把伤养好上前线。”

不几天,陈伯钧收到聂荣臻利用午间休息专门送来的一份特别的慰问品——1只腊鸡和8个皮蛋。

这本是红1军团为聂荣臻配备的营养品,在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的长征途中,这些东西显得特别珍贵。

聂荣臻对陈伯钧说:“这点东西不多,可补养一下身体,你还要动手术哦!”

陈伯钧连忙回道:“谢谢聂政委的关心!”一股暖意在陈伯钧的心间油然而生。

部队准备过雪山前,进入川西藏族地区后,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开始还能找到青稞,后来连青稞也找不到了,只得吃野菜、草根、树叶和树皮,直到身上的皮带、丢弃的皮马鞍、皮军鼓等等。

王稼祥连伤带饿,原本就骨瘦如柴的身体更加虚弱,浮肿的脸颊蜡黄。身边的同志看了,都急得背过脸去抹泪。

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给王稼祥送来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上面用墨笔写着3个大字“救命粮”,又一行字是“军委王稼祥同志收”。

王稼祥打开一看,竟是整整一袋大米。多么珍贵的馈赠啊!既然是红1军团送来的,王稼祥猜想肯定是聂荣臻送来的。

果不其然,聂荣臻得知王稼祥体质太弱,亟需营养,就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一点口粮,装入一个小布袋,交给行军中的部队,让大家一个一个地往后传,一直送到军委总部。



◆1936年,红1军团、红15军团部分领导人在陕西合影。左起: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

捧着这袋经过无数同志的手、凝聚着无数战友心意的“救命粮”,眼见一个个同志饿得东倒西歪,却没有一个人中途拆开袋子取出一粒粮,使这袋“救命粮”原封不动地送到自己手上,王稼祥泪眼模糊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部队特有的阶级感情和共产主义战士共有的高尚情操。

几十年来,王稼祥一见到聂荣臻,或者说起长征的事,就使他想起这袋“救命粮”。他说这一袋粮食虽然可以用斤两来计算,但它包含的价值一辈子也受用不尽。

全部牛奶给病重的邓小平救命用

聂荣臻和邓小平有着特殊的战友情。邓小平私下称聂荣臻为老兄,聂荣臻则称小平,彼此之间这样一个亲切的称呼,一辈子都没变过。有一件事,邓小平到了老年还常常提起。

长征过草地前,在毛儿盖,邓小平从中央秘书长任上调到红1军团任政治部宣传部长,而红1军团的政委就是聂荣臻。两位四川老乡走到了一起,自然是异常高兴。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开始东征,邓小平随红1军团政治部参加了此次东征。继政治部宣传部长之后,邓小平任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分管党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1936年5月18日,邓小平和聂荣臻、左权率红1军团奉命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大西北,结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后,邓小平和聂荣臻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建立了赫赫战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936年底,时任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在甘肃庆阳得了非常严重的伤寒,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时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得知后,非常着急。

此时恰逢东北军和共产党红军搞统一战线关系,张学良将军慷慨地送来两车慰问品,其中有一些是共产党人鲜为见过和吃过的罐装牛奶。

聂荣臻当即决定,为了急救病重垂危、命悬一线的邓小平,一定要将所有的牛奶全部留给邓小平用。

正是靠着这些牛奶,挽救了邓小平的生命。

送给朱良才勃朗宁手枪用于防身

朱良才(1900—1989),抗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麾下尽职尽力,屡建奇功,深受器重。晋察冀军区的政治工作为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还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模范党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及时发现和宣传“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由于朱良才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右臂受伤,留下了终生残疾。故而,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得到一支勃朗宁袖珍手枪后,便转送给朱良才,让他用于防身。这体现了聂荣臻对革命战友细致入微的呵护和关爱、对军中人才的特别重视与珍爱的崇高情怀。



◆1940年,聂荣臻与晋察冀军区的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右起:聂鹤亭、聂荣臻、吕正操、杨成武、舒同、赵尔陆、唐延杰、刘道生、刘澜涛、王平、朱良才。

朱良才对聂荣臻的这一赠物极为珍视,战争年代一直带在身边。

201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纪念开国上将朱良才诞辰110周年暨子女捐赠文物仪式”。这是抗战馆自2009年5月接受开国将军文物捐赠以来收到的第五批文物。

在朱良才子女捐赠给该馆的这一批抗战文物中,朱良才之女朱筱秋捐赠的这支勃朗宁手枪,尤为引人注目。

赠予刘显宜行军床好好养伤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有一张行军床,是聂荣臻在抗日战争时期送给战友刘显宜的珍贵物品。它是聂荣臻在1941年晋察冀反“扫荡”作战中缴获日军的。这张行军床长190㎝,宽80㎝,高75㎝,上面用土黄色帆布作床面,由4根木棒支撑,平时可以折叠起来打成捆,使用时拆开,在上面睡觉、办公都可以。

1941年秋,日军7万余人对北岳、平西地区大举“扫荡”,聂荣臻司令员指挥主力转至外线对敌作战,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1万余人,在只有1个团的兵力掩护下,突出重围,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的刘显宜,被日军飞机轰炸,不幸受了重伤。聂荣臻听说后,心急如焚,赶去余烟未尽的阵地看望时,刘显宜躺在弹坑里奄奄一息,胸前的军衣被鲜血浸透了。聂荣臻指示卫生部长游胜华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

在得知刘显宜伤情好转后,聂荣臻在油灯下伏案疾书。他深切地牵挂着被炸伤的战友,写道:

显宜同志:

因为全军许多事务依赖着你,你负了伤等于打断了我们的一只手!昨得游部长报告及你的来信,知道你的伤日渐有好转,甚为慰!虽处战争环境,但尚有好的条件给你医治,你静心休养,一定在很短的时期就会痊愈的!部队事情,我们已找肖文久代替你,一切事情你都可不要挂心。 

望你好好休养,祝你早早痊愈!

此致!

敬礼

聂荣臻

29日夜

聂荣臻还将部队送给他以备急用的这张便携式行军床送给刘显宜,并指派卫生部部长游胜华和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刘显宜转战治疗。1个月后,刘显宜伤势痊愈(打进刘显宜身体内部的3块弹片直至他去世后才取出来)。

刘显宜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把这张行军床带在身边,视作珍宝。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他根据周总理指示亲赴朝鲜,解决志愿军的运输补给问题。跨过鸭绿江远赴朝鲜前线时,还依旧不忘把它千里迢迢带到异域他乡。

送温暖细心关爱剧社战士

身为军事家,聂荣臻除了拥有高超的指挥才能之外,对于艺术也是造诣很深。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丰富战士们的生活,聂荣臻不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自编写话剧、扮演角色,还组织创办了“抗敌剧社”,在部队中开展各种慰问表演。

1942年1月15日,“抗敌剧社”为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等人演出大型话剧《日出》。

正是隆冬季节,雪花飘飘,天寒地冻,“抗敌剧社”的帐篷舞台搭在雪地里,四周挖有一条燃着炭火的土沟,以便为穿着单薄衣服的演员驱寒。

聂荣臻见此状况,十分心疼演员,一边烤火一边朝准备演出的演员喊道:“加炭火呀!喝酒哇!”

闻听聂荣臻如此关爱的话语,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赶紧给演员们发酒,好让每个人呷上几口酒,脱去披着的棉衣上台。

当时,聂荣臻爱惜文艺战士的此举,曾让剧社演员感动得落泪。



◆抗敌剧社部分成员合影。

为了生存,有的部队时常越过封锁线,到敌人的眼皮底下背粮,一旦与敌遭遇,就且打且退,背回来的粮食上常常溅有血迹,吃饭的时候,有时会吃到弹片甚至子弹头。聂荣臻一想到这些,往往吃不下去,他尽量节省,把饭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但是,当聂荣臻听说一分区1团有个块头极大的重机枪班长在部队粮食标准大大减少之后饿得扛不动机枪时,他破例批准这个班长吃双份口粮。

当聂荣臻听说抗敌剧社的田华、张华等“小鬼队”的孩子们吃黑豆,还挖野菜,采老乡们一般不吃的杏树叶充饥,他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心疼地连声说:“不能让孩子们吃这些东西,剧社的粮食定量不减,不能减!” 聂荣臻还特别嘱咐部下,凡是讨饭要饭的小孩子路过军区机关驻地,一定要把可怜的孩子们叫到机关食堂,让他们吃一顿饱饭。

1941年到1942年,是边区最困难的日子。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田华,当时是抗敌剧社儿童演出队的小演员,她回忆说,大年初一,她和汪洋、刘佳等人一商量,说,走!给聂司令员拜年去!他们一溜烟跑去了,聂荣臻司令员见小演员们来拜年,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地笑了。聂荣臻兴致勃勃地坐在一张板凳上看小演员们跳舞,他们那天跳的是《霸王鞭》,跳得特别卖力。

聂荣臻连连鼓掌,说:“跳得好,跳得好!”

小演员们跳完了,不知是谁冒出一句:“司令员,我们还没吃早饭哩。”实际上他们是来司令员这儿混点好吃的,因为当时太苦了,他们饿坏了。

聂荣臻二话没说,吩咐炊事员给他们煮饺子。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小演员们一拥而上,夹饺子,剥蒜,蘸醋吃,唯独桌上一小碗黑色的汤水没人动。

聂荣臻慈爱地对小演员们说:“吃吧,这是酱油,好吃得很!”大伙拿筷子蘸了点,就像小猫似的先用舌头舔了舔,哎呀,又鲜又香!

田华回忆道:“那时我13岁。那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酱油。于是,‘哗’一下,全吃光了。司令员就在那儿瞪着眼睛看着我们吃,也不说话。看着看着,他眼里就亮晶晶的。后来,他给我们说:当时看着你们这帮小孩,心里特别难过。为什么哪?战争啊,战争是残酷的呀!按理说,你们十二三岁,都应该在父母跟前撒娇哩!可是,你们却成了抗日战争的一个文艺战士,一个小战士……”田华回忆说:“我一直忘不掉1942年大年初一我们吃饺子时,司令员的眼泪。”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