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就是绝对的权威,皇上说什么,下面的人就应承什么,就算皇帝是错的,他的奴才也得将错就错。

有一回,康熙皇帝在接见来使的时候走了神,说错了西域进贡水果的名字,朝上众人没有一个出来指正的,结果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康熙说的错名字……



康熙与西域

早在汉武帝时期,西域就已经与中原有了紧密的关系,但是一直到汉宣帝二年,西域正式被纳入汉朝的版图。

但是西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特殊,易攻难守,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西域都不属于中国,而是被很多游牧民族掌控着。



唐朝末年,吐蕃帝国崛起,他们在向北扩张的途中,就将西域吞并了,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西域就一直没能返回祖国的怀抱。

明朝虽然一直在向北进攻,但是他们比较注重东北地区,并没有成功收复西北地区。

一直到了清朝,西域才有了回归的希望。



很多人对于清朝的贡献不屑一顾,认为清朝只是外族侵略者,但实际上,清朝只是在前期属于侵略者。

清军入关之后,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确实是侵略者的行径,但是到了顺治晚期以及康熙早期,清朝便从侵略者转变为了统治者。



那侵略者与统治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呢?那当然是做事的方式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

作为侵略者,他们想的是如何从这片土地上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他们会做出很多暴力行径。但是在成为统治者之后,他们想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单纯地使用暴力已经不行了。



统治者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利益,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更多、更持续地获取利益。

当然,满人将自己视为正统统治者,人们可不这么认为,少数民族统治就是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了能够维持“大一统”,清朝必须联合其他少数民族,还要稳定中原汉人。



清朝廷既然自称统治者,那也肯定要做一些统治者该做的事,比如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守卫边疆。

当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被入侵时,清朝皇帝自然要不遗余力地去帮忙。

清军入关时,得到了蒙古人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入关之后,就属蒙古人与朝廷的关系好。



当蒙古人遭遇入侵时,康熙皇帝马上便组织人手前去支援,甚至御驾亲征噶尔丹,让西域再一次与中原建立了联系。在康熙赶走噶尔丹后,西域众国都认识到了清朝的强大。

此时的清朝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于是他们纷纷向清朝称臣,主动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年年向清朝进贡。



鄯善瓜与哈密

在这些向清朝称臣的小国中,有个叫哈密的小国,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每年都会因为进贡的事情发愁。

哈密还有个叫于阗的邻国,人家天生就有好东西——和田玉,清朝统治者十分喜欢和田玉,因此他们也是清朝廷的重点关注对象。



哈密可羡慕于阗了,但是光羡慕也没有用,他们真没有那样的东西。但是你要说哈密真没有点自己的特产吗?那还是有的。

其实有很多人看到哈密国时,就已经把这种水果猜出来了,被康熙改了名的水果,就是“哈密瓜”。



在我们现在看来,哈密国长出的哈密瓜,这不是很合理吗?为什么说这个瓜的名字是错的呢?这就要从这个瓜的来历说起了。

哈密瓜的原名叫鄯善瓜,准确地说叫鄯善东湖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原产地是鄯善国,而不是哈密国。



鄯善国就是之前的楼兰国,在鄯善国有一个湖名为东湖,这种哈密瓜只有在东湖附近才能生长,因此得名鄯善东湖瓜。

当时的鄯善已经非常弱小了,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他们只是哈密国的一个附庸,每年都要给哈密王送来这种哈密瓜。



上好的哈密瓜需要非常精心的培养,而且由于瓜中的含糖量特别高,这种上好的瓜比一般的瓜更容易坏。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种鄯善东湖瓜就算不好吃,只凭它的稀有程度,也足以成为哈密国的代表性特产。



哈密国的特产也就属哈密瓜最出名了,既然鄯善人每年都会给哈密王送鄯善瓜吃,哈密王为什么不进贡哈密瓜呢?难道他也好这一口?

其实并不是哈密王不想送来,他也是没有办法,这哈密瓜太容易坏了,从鄯善到哈密还能坚持,但是要送到北京去,可有点难度。



清朝那时候可没有冷藏车,更没有冷链运输,从西域哈密国送到北京,再好的哈密瓜也守不住。

哈密王每年都在想办法,只要能把哈密瓜安全地送到北京,就再也不用发愁他们该进贡什么东西了。

哈密王有这样的自信,可见真正的哈密瓜有多么好吃。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个运输上的技术难题,还真让哈密王给破解了。这瓜什么时候吃最好?当然是刚摘下来吃就最好。

于是,哈密王让人做了很多大木桶,然后将这些大木桶里都装上鄯善东湖湖边最肥沃的泥土,然后又将这些大木桶放在了马车上。



哈密王居然把哈密瓜种在了这些木桶里,让瓜在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出发,等到哈密瓜成熟时,这辆马车也正好到达北京,立马就能拿给康熙品尝。

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细节,那就是瓜的甜度与日照时长息息相关,这些种在马车上的瓜,很有可能会不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密王命令自己的使臣,白天将哈密瓜敞开晒太阳,不许赶路,等到太阳落山之后,再把哈密瓜盖起来出发。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终于吃上了一口接近完美的哈密瓜,当时的康熙皇帝正在批阅奏折,他其实并没有把这些来进贡的人放在心上。



但是当他吃了一口哈密瓜后,马上就被哈密瓜独特的清香给吸引住了。

其实刚才太监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种瓜的名字和来历,告诉了康熙这是“哈密王进献的鄯善瓜”,但是康熙没有记住。

康熙又不想承认自己刚才的心不在焉,只好随便胡扯了一个名字。



康熙只记得这瓜是哈密王送来的,于是把鄯善瓜叫成了哈密瓜,众人也没有多说。其实哈密瓜这个名字能够被大家认可,靠的并不是康熙的威严,哈密瓜这个名字确实比鄯善瓜好多了。

一直到光绪年间,光绪皇帝觉得哈密瓜每年这么运过来实在是太耗费人力了,而且他也不喜欢吃,于是便免除了哈密的进贡,但是一直到民国时期,哈密瓜的质量一直都是皇家水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