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神州大地,硝烟弥漫,硝烟之中爆发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这场农民运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话说19世纪的1851年初,洪秀全等人自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后,带领大军,一路连战连胜,攻克武昌后,继续兵威大展,在洪秀全、杨秀清的筹划与指挥下,挥鞭东指,沿长江顺流东下,先后克九江、湖口、安庆、芜湖,最终围猎于金陵城下,饮马秦淮河上,江宁将军祥厚战死,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



攻克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太平天国大军在稍事休息和调整后,十多天后,清军大帅向荣带领大军从广西一直追踪至天京城外,其领兵一万多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守,是为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虎踞金陵后,接下来必然要展开军事行动,那么该如何行动呢?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当时的天平天国领导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自然也了解孙子兵法的这句名句,所以也必须在行动之前展开“庙算”。当时可以进军的方向有三:一是渡江北上,直捣北京;二是沿江西进,回师西征;三是进军苏浙。



苏浙当时富甲天下,且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选择,据史料载,杨秀清本来有东进苏浙之意,“声言欲至苏州”。计划在攻克镇江后,就进取苏州,杭州,但是忽然听到向荣领大军到来,史料载杨秀清“忽闻大帅向(向荣)至金陵之淳化镇,乃大惊,”赶忙收缩兵力防守天京。向荣是何许人?为何让杨秀清“大惊”?



向荣(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重庆市巫溪县)人,寄籍甘肃固原(今属宁夏),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忠武”。有《向荣奏稿》传世。



向荣骁勇善战,其部队虽长途跋涉且吃过很多败仗,仍然败而不溃,乱而不散,尤其是他的江南大营驻扎天京城南,对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战略决策无疑产生重大影响。刚才说过,大战之前要展开“庙算”,“庙算”的依据必然是情报,太平天国也不例外,派出大批探子去刺探情报。



但是在天京东南外围,太平军侦探屡遭向荣军队捕杀,带回的情报自然较少。反而在江北,虽有江北大营,但太平军收集情报颇多,叶桂供称:“有四十多人在江北一带打探”,“白总制往太平探信去了”,“或六人、或五人分路往凤阳”侦察敌情。



以上情况,自然说明向荣的江南大营不是吃素的,硬拼的话不一定有好果子吃,向荣的兵力部署重心在于保护苏南腹地,维系清廷财源泉,对东线实施战略发展必然遭到向荣堵截,胜败难以预料。因此,虽然江浙富有但有骁将向荣“横刀立马”,所以洪秀全杨秀清不准备首先进攻苏浙,而是把攻击矛头指向更加容易打的皖北与天京上游诸省。这便有了随后的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