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不开窗背后的科学真相——过年的居家养生智慧
过年的话题最近热得很。作为一名跑了二十多年民生新闻的老记者,最近不少社区居民问我关于过年期间开窗通风的事。说起来,这还真是个值得聊的话题。
“四时不开窗,家人才健康”这句话,在我们老百姓中间流传很广。我最近跑遍了好几个社区,采访了不少医生和居民,想给大家捋一捋这事儿背后的门道。
我家住在老城区,左邻右舍都住了二三十年了。大家平时最爱聊的就是这些生活经验。上周,我特意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主任聊了聊,他从医30多年了,对这个说法深有研究。
张主任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在意这些生活细节,觉得老一辈的说法太迷信。可从医学角度看,很多传统说法还真有科学依据。”
来看看过年期间哪些时候不开窗比较好:
客人在家的时候,别开窗。我采访的北医三院呼吸科王医生说,冬天温差大,人从外面进到室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北方地方虽说有暖气,但南方很多地方靠电暖器取暖,室温本来就不太稳定。
记得去年过年,我家隔壁王大姐请了几个亲戚吃饭。饭桌上有人嫌热,开了窗户,结果一位上了年纪的亲戚当场就感觉不舒服,后来闹了感冒,王大姐愧疚了好久。
刚起床的时候,别开窗。中医讲究“卫气”,就是人体的防护能力。睡醒时人体的防护系统还没完全启动,这时候开窗容易感冒。市中医院的李主任告诉我,每到过年,他们门诊经常看到因为早上开窗受凉的患者。
他建议:“起床后先活动半小时,等身体完全清醒了再开窗通风。这样既保证了空气流通,又不会伤害身体。”
睡觉前别开窗。人在睡眠时抵抗力本来就低,这时候开窗更容易着凉。我认识的一位社区老医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睡觉时开窗,说是透透气,结果第二天就来看病了。
洗完澡别开窗。这个道理很简单,皮肤毛孔张开的时候遇到冷空气,很容易染上风寒。我采访的一位三甲医院的护士长说,她经常看到因为这个原因感冒的病人,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但开窗通风又确实重要,关键是要把握好时间和方法。我特意请教了气象部门的专家,他们建议每天10点到14点开窗通风最合适。这个时段阳光充足,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林教授是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他给我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时段最适合通风:“上午10点左右,太阳已经充分照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大多被分解了。
而且这个时候温度适中,开窗通风不会造成室内温度剧烈变化。”
过年这几天,我给大家支几个实用的招:
开窗通风要掌握好时间,一般选在午饭前后,每次10到15分钟就够了。要是担心时间把握不好,可以用手机定个闹钟。
家里要是有老人和小孩,最好错开他们午休的时间。老年人和孩子抵抗力比较弱,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
房间通风有讲究,最好开对角的两个窗,这样形成对流,通风效果最好。一位物理老师跟我解释说,这叫“交叉通风”,效率比只开一个窗要高得多。
现在不少年轻人觉得这些都是老一套,其实不然。我采访的一位环境卫生专家说,这些传统智慧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背后往往有科学道理。
过年期间,人来人往的特别多。我在社区走访时发现,很多家庭都装了空气净化器。以前这东西挺贵的,现在便宜多了。我家就放了一台,特别是过年期间,经常用它来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说到底,过年图的就是个团圆、健康。讲究这些细节,不是迷信,是为了让全家人过个舒心年。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更要注意这些生活细节。
前两天我在社区遇到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他说得特别好:“生活就像过年蒸的馒头,火候要掌握好,该开锅的时候开锅,该焖的时候就得焖着。开窗通风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一个老记者,我想说的是,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科学地对待传统经验,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关于“四时不开窗”这个话题,欢迎大家多交流。毕竟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只要把握住关键原则,具体做法可以灵活调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过年图的就是个平安喜乐,咱们一起用心过好每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