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城这片土地上,散落着七个带有 “塘” 字的地方,分别被称作头塘、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以及七塘(现今的北楞)。有意思的是,如今唯有六塘发展成了镇,声名稍显,其余几个鲜少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不禁让人满心好奇,为何柳城会有这七个以 “塘” 为名的所在呢?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小编驱车沿着道路,一路从头塘直至七塘,探寻其中渊源。一路上,小编与沿路的群众交谈,在一言一语中,逐渐揭开了头塘到七塘的神秘历史面纱。



原来,“塘” 在古时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既是古驿道沿途设立的塘埔驿站点,肩负着传递信息、供人歇脚等诸多重任,同时也是古时计量路程的独特单位,按照惯例,十里便设为一塘。驿道的建设意义非凡,主要承载着两大关键功能:一方面,它如同人体的脉络一般,打通了地方之间的交通阻碍,让往来行人、车马畅行无阻;另一方面,则为至关重要的公文书信邮递提供了可靠途径,确保政令、消息得以迅速传达。



柳城的这七个塘,隶属于柳城四大驿道之中的西驿道,此道是通往古庆远府宜山县的重要陆路驿道,在当年的邮路系统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封封文书、一件件信物,沿着这条道路快马加鞭,送往远方。

细细探究,这一到七塘的出现并非偶然,其间大有讲究。通常而言,只有在那些以区域中心为原点,呈放射状向外发散的官道、驿道之上,才会依序出现这般规整命名的塘站。



咸淳元年(1265 年),柳州州治迁至柳城县龙江(今柳城县凤山镇南丹村),这一行政中心的迁移意义深远。此后,柳城县成为了周边地区的核心枢纽。更多的资源向此地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愈发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凤山镇为起始向外延伸的官道、驿道愈发繁忙,对于塘站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也正因如此,以凤山镇为起始点,朝着宜州的方向前行,理论上依循十里一塘的规制进行设置。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彼时,古人面临着严苛的自然环境考验,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实在难以精准地按照 “十里” 这一标准距离构建塘埔驿站。故而,各个塘埔驿站之间的实际距离便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



随着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交通道路日益硬化、拓宽,运输方式愈发多元便捷。曾经辉煌一时的塘埔驿站点,渐渐被高速公路、铁路站点等新兴事物所取代,当我们沿着曾经的驿道旧址缓缓而上,试图找寻往昔痕迹时,却惊觉,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旧址已然难觅影踪,徒留后人在岁月的余晖中,遥想它们昔日的繁华。

以上内容为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属柳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主管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赵伟 韦成成

值班编辑:汤晓逵

责任编辑:吴再丽

值班总编:冯艳芳

责任监制:徐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