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古城某商户因未按要求亮灯,遭多名工作人员“撬锁强制开灯” 一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不少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关于执法人员身份的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网民对警方疑似参与撬门行动的质疑,与事实存在偏差。阿SIR经多方核实,基本还原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


从监控视频和多方报道可知,参与此次撬锁开灯行动的人员,身着“平城综合执法”制服,很明显是城管队员。视频中虽然他们穿着反光背心,从画面上看容易和公安民警的着装产生混淆,但仔细辨认,制服背后的标识清晰表明了他们的城管身份。


而且,当地民辅警也明确表示并未参与此次撬门行动。然而,部分媒体在报道时,没有对执法人员身份进行精准核实,仅模糊表述为执法人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导致网民对警方提出无端质疑。


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倡议与强制之间的界限被模糊。1月27日,大同市平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鼓楼社区下发的是《古城亮化倡议书》,其目的是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倡议从1月27日(腊月二十八)至2月12日(正月十五),每晚6时到次日凌晨6时为亮灯时间段,要求古城内各商业门店室内留灯、门头牌匾等室外设施也应全部点亮。但倡议书本身不具备强制性,而在执行过程中,却演变成了强制行为,这无疑是对商户权益的侵犯。


据了解,当事店铺老板岳先生一直配合倡议内容,当天门头和门外的灯都处于开启状态,只是屋内的灯关闭。当晚他闭店回家休息后,却接到电话要求赶来开灯,否则将强制开锁。随后,就发生了被撬锁开灯的一幕,店铺两道门被撬,锁具损坏,门板变形。这一行为不仅逾越了城市管理该有的法律边界,对商户的合法财产造成损失,也伤害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对于大同市政府有关部门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同市政府推动古城亮化、发展文旅经济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春节期间,倡议古城内沿街商户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旨在让城市夜晚更加璀璨绚丽,吸引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额外的电费也承诺予以补贴,这一系列举措本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繁荣的积极尝试。

在后续处理中,相信大同政府有关部门会正视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积极与商户沟通协商,妥善解决赔偿等事宜。并且,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明确执法边界,规范执法行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阿SIR和大家一样期待大同在未来能够在保护商户权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文旅事业发展,让大同古城真正成为一个既有美丽夜景,又有和谐营商环境的旅游胜地。也希望其他地区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平衡好管理与服务、发展与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

来源:阿SIR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