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时期,革命元勋们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逐渐成长为军功卓著的领导者,他们用血肉之躯建立起了新中国,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是激励后辈前进的宝贵财富。这些元勋的后代继承了父辈的遗志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终生,他们有的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有的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内砥砺前行,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之子杨绍明用相机记录历史,在艺术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人生。
1942年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杨绍明在这一年来到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父亲杨尚昆同志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重要领导干部之一,在战争时期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曾担任陕北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他在华北领导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曾担任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职,建国后曾当选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8年当选国家主席。
杨尚昆同志是位资历深厚、信仰坚定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国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同时也是令世人敬重的老一辈革命家。杨绍明在这样的革命家庭中成长起来,父亲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栋梁之才,然而杨绍明年少时就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父亲发现他的特长后,不遗余力培养他健康发展。
在父亲的心里,爱好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杨绍明在父亲的支持下沉浸在色彩的海洋里,用斑斓的色彩表达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杨绍明发现摄影更能真实地反映事物,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便向父亲提出学习摄影的想法,父亲再次对儿子给予全力的支持,为他购买当时最好的照相机,杨绍明就这样开启了摄影之路。
最初杨绍明只是想把摄影当作业余爱好,他原本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在他学习历史时发现战争时期留下的珍稀照片都已经成为文物级别的资料,这一发现更加激发了他对摄影艺术的热情,他希望能用相机记录历史。杨绍明早期作品基本拍摄于中南海,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人的身影都曾在杨绍明的镜头下出现,杨绍明用青涩的技术表达着前辈们的亲和领导者的风范。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杨绍明尝试从艺术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自然风光到人物活动,他用真实、细腻的手法拍摄出很多佳作,当他的作品不断在多个杂志上发表时,他从一名革命后代蜕变成拥有杰出艺术天赋的文艺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初,杨绍明没有从政,也没有经商,他在新华社从一名普通的记者做起,用镜头拍摄下生活与社会中的很多经典瞬间。
在他的作品中有《徒步攀登峨眉山,向农妇问路》的自然风光,也有《孙冶方病中为国献策》等政坛人物,这些优秀作品让他很快在摄影界崭露头角,甚至在国际上也拥有很高的名气。但是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作品,是他用镜头记录一系列邓公的日常生活和重要时刻,在改革开放和新闻宣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向世人展现“总设计师”身上的人性光辉。
杨绍明成为了邓公的专职摄影师,邓公退居二线后,杨绍明拍摄出《退下来的邓公》这张作品,让百姓看到邓公退休后和寻常老干部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看起来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温馨。他的作品不仅记下了邓公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并且还为世人揭开一代伟人的“神秘面纱”,供后人更好的回忆邓公生前的点点滴滴。
杨绍明凭借这件作品获得了获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并且成为摄影领域内众所周知的摄影家,他曾担任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这一身份足以证明他在摄影领域内的地位,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杨绍明的摄影作品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杨绍明作为一名红二代,他没有选择跟随父辈的脚步从政,而是走上了执着的艺术道路,他在学习、探索、创新过程中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记录了个人成长的历程,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独特的轨迹,他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