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早在1950年4月1日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反帝、反霸权、维护亚非拉团结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伙伴,曾帮助印度促成了与越南建交。
尼赫鲁访问中国
虽然彼时印度在推动朝鲜战争停战、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事务上,对新中国予以过声援,但在两国边界问题上,印度一开始就没有展现出大国作风。
印度想当“第二个英国侵略者”,签了协议不认账,还想让中国割地
几乎在中印建交的同一时期,印度就挑起边界纠纷,对我国解放西藏指手画脚——1950年8月,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多次向中国提出所谓的“西藏问题”,要求中方不得进驻西藏,同时印度政府还阻挠途经印度的西藏代表团前往北京,并煽动代表团留在印度与中国驻印使团谈判,妄图效仿英国插手中国西藏事务。
对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并声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军是否进驻西藏,以及西藏问题如何解决,完全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从1953年到1954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以及访印期间,多次向印方声明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解决边界问题。
最终在周总理的努力下,中印于1954年4月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交通协议》,印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放弃从英国继承的侵略权益。
访华期间,尼赫鲁与毛泽东会谈
随后在1956年11月和1960年4月,周总理两次访问印度,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中重申了希望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协商途径解决问题。
应该说,在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前,中国对印度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多次声明愿意通过谈判磋商解决问题,但印度非但没有领情,反而还得寸进尺。
1959年3月,尼赫鲁写信给周总理,正式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诉求:印方不仅要求将中印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中段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分给印度,还要求中国交出阿克赛钦等地区3.3万平方公里土地交出来——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周总理的友好态度,并未得到印度的积极回应
尼赫鲁不听周总理劝阻,毛泽东果断决策:印度想打,我们奉陪
于是,印度随即挑起了边境冲突,妄图用武力手段实现目的,同时尼赫鲁也一连发表了三次长篇讲话,为印度干涉中国内政、侵略中国领土的行径诡辩,并宣称中国应该为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负主要责任”。
从1959年12月至1960年4月,周总理多次通过回信、发布外交照会和访问等途径,要求印方重回谈判磋商的道路上,但未能取得成果——在1960年访印结束、在离开新德里时,周总理非常遗憾地表示:“我无法使尼赫鲁转变态度,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了……”
周总理与尼赫鲁在会议期间聊天
然而,印度很快就为自己的胆大妄为付出代价。1962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对印自卫反击决策——毛泽东在谈及最后决策时表示:“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但印度都不干。他们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以伤亡2400余人的代价,全歼印军3个旅,重创印军3个旅,另消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虏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歼敌8900余人,缴获火炮300余门、飞机5架和坦克10辆。
解放军操作榴弹炮回击印军
英国学者:“中国侵略”是印度撒下的弥天大谎,中方反击有理有据
在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中方再次要求印度重回谈判磋商的轨道上,既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的印度政府虽然同意停火,但仍拒绝谈判,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印关系才恢复正常化。
亲历中印边境冲突并写《印度对华战争》一书的英国学者马克斯韦尔曾指出,印度宣传的“中国侵略”说法是弥天大谎,本质上是为了蚕食不属于自然边界的领土,“尼赫鲁将自己划定的中印边界线强加给中国,然后拒绝谈判……这是故意激化冲突……因此中国的武力反击无论在战略还是政治上都有正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