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处人情社会,每个人都要思考如何“待人接物”。
跟别人打交道,这看似容易,实际上特别困难。有可能,你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被人抓住把柄了。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讲究人情世故,这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越是艺术,就越是需要讲究。没有讲究,就达不到艺术的境界。
对此,不少人会疑惑,难道讲人情世故,就非要搞阴谋诡计吗?
阴谋诡计,始终是不得长久的。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总有人比你更加阴险。
真正厉害的人,对待社交关系,就1个原则吃遍天下。
02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实人吃不开,也混不好?
老实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总喜欢掏心掏肺,而不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
越是跟别人掏心掏肺,别人越是觉得你软弱可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没有人会对老实人心慈手软。
也就掏心掏肺而已,为什么这代表了弱小呢?
就跟走山路是一样的。早上走山路,你看得清周围的一切,就会认为走山路不可怕,很轻松。晚上走山路,你看不清周围的一切,就会认为走山路很可怕,要谨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你闭口不谈,别人看不透你,那别人就会敬畏你,尊重你,跟你客套。反之,你掏心掏肺,别人知道你的一切,看透了你,就知道如何拿捏你,而不再尊重你。
掏心掏肺,并非生存之道,反而是一种小孩子般的幼稚行为。
03
一个原则,就能吃遍天下——为人处世“三七分”。
俗话说:“为人只说三分话,不敢全抛一片心。”
跟任何人打交道,只需要说三分的真话就行了,而不要将全部的心思抖露出来。其余七分的真话,就该埋藏在心底。
三分的真话,代表了自己的热情、诚实,也给自己蒙上一层神秘感的外衣。
要是对方懂得做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诚实,就会以礼相待。哪怕对方不懂得做人,也都无从入手,毕竟他只听到三分真话。
也就是说,为人处世“三七分”,让自己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境界。
之所以“三七分”的方式,可以起到如此效果,就是因为“适度”的行为,刚好契合人情社会的本质——不前不后,而应该刚刚好。
太突出了,会被枪打出头鸟;太落后了,会被无情淘汰。既然如此,处于中间,适度而为,三七分刚刚好,就足够了。
04
为人处世“三七分”,不仅是社交之道,还是保身之道。
人到晚年的曹操,想要立世子。这个时候,他找到谋臣贾诩,询问立世子的人选。
贾诩听了曹操的疑问,并没有回答什么,只是低下头来沉思问题,久久都没有回响。
曹操有点不耐烦了,就问贾诩,你在思考什么?
贾诩只回答了曹操一句:臣在思考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败亡根源。
曹操心领神会——贾诩借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败亡,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是废长立幼,那就会造成人心离散,并非最优选。
对于直白回答这个问题的大臣,曹操都惩罚了,而对于贾诩,曹操却没有惩罚,还保证他世代富贵。
为什么?就跟“三七分”有关。任何的话,只说三分就行了,聪明人都听得懂,至于听不懂的糊涂人,说十分他们也听不懂,就没必要跟他们说。
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如此恰好。
05
写到最后
为人处世“三七分”,这是虚伪吗?
这跟虚伪不沾边,只是当事人有所保留罢了。人,总需要给自己留余地,以及留后路。
不给自己留余地,要是别人心存不轨,那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不给自己留后路,要是别人咄咄相逼,那我们不就倒霉了吗?
给自己留余地、留后路的本身,并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待人接物、明哲保身的智慧。
道家圣人老子早就说过“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做事业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需要退下来了。如果继续做下去,基本都会有灾祸。你看兵仙韩信,一直不舍得王爵和兵权,也就被刘邦夫妇搞死了。
为人处世,三分真实给别人,其余七分真实留心底。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