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芳

解放前夕,姓高的家主带着全家逃荒要饭来到一座大山的山脚下落户,在荒无人烟的山坳中盖起了第一幢土木房,后来陆续有许多户人家落脚于此,形成了一个村落。因大山名为金山,经大家商量将此村取名为金山村,意在期盼全村人背靠金山富裕安康。

金山正面朝南,主峰海拔约1500米左右。周围群山延绵,山中大树参天、兽奔群林、群鸟齐飞;红豆杉、银杏树、楠木等珍稀树木成片生长;野生铁皮石斛、金线莲等中草药满山遍地,大山深处还生长着不少灵芝。山与山之间的洼地形成了大小五、六座天然水库,水面上许多种鸟类在天空盘旋,时而争先恐后扎入水中捕食,时而成群结队飞进森林暂息,偶尔可见群鱼跳龙门的美景。离村落不远的大山左边有一条金沙河,在柔和的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



据说高姓一家人逃荒时不知往哪儿落脚为好,忽一日高家主在梦中见一只金鸡母领着一群小金鸡走进大山中,心想梦见金鸡可能喻示扎根此地全家就能过上好日子,于是决定带着全家人来到金山脚下落户。因村里各家各户都是从四面八方逃荒而来的,建村时间才几年,“土改”任务不重,很快就顺利完成。虽然大家告别了解放前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但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仍然困难,主要依赖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其它收入靠进山打猎、采中草药贩卖而得。全村人都希望高家主做的梦是真的,只要有人进山都会这里挖挖那里找找,大家心里想既使找不到金鸡,也期盼能挖到其它的金银财宝,结果是虽没找到金鸡和金银财宝,但却陆陆续续挖到了一些含金量很少的沙石。金山有金沙石的消息慢慢往外传开,虽然外界到金山村要翻几座山,少则走十几公里路多则走几十公里路才能到达,但却阻碍不了那些金匠门寻找金源的步伐。不久来了几拨人在金山村开起了炼金打金的铺子,他们低价收购村民在金山挖来的金沙石和在金沙河挖的金沙,炼成含金量不高的金砖胚,积攒多了再到近百里的县城卖给更大的金店铺。村里有人开金铺子后,人气也逐步旺了起来,随后又有人进村开中草药铺、做篾匠,村里的各家各户靠卖金沙石、中草药、毛竹等原料,不同程度挣了一些钱,生活也殷实了许多。在那个年代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只能种粮食,集体不能搞副业,农民除了种菜饲养家禽外,也不能搞副业,国家对矿山、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又没有明确的禁令,所以各种外来的能工巧匠进来利用本地资源做些小买卖也没人去过问,何况村民们靠卖山里的资源日子还能过的好些。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家更加积极地进山挖金沙石、采中药卖给外地来的工匠。久而久之,山体很多地方被掏空,中草药也被采的净光,山上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因连续几天的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山体滑坡,金沙河被填满了泥石,水库决堤,村庄被淹,许多房屋倒塌,店铺老板圈铺而走。一夜之间金山村变成了贫困村,多数家庭变成贫困户,很多年这个村的老百姓都是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村民从自然灾害中认识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沙石、中草药是金山的一部分,适度开发山中资源可殷实生活,过度开发就会引起山崩地裂、灾害降临。为解决灾害带来的困难,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上山植树造林、培植中草药,下田入河清除乱石淤泥,相互帮助搭盖被洪水冲垮的房屋。经过全村多年的灾后重建,金山村逐步恢复了生机。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土地山地都实行了责任制,极大程度地调动了村民建设新村的积极性,加快了金山植树造林的进程,被破坏的植被恢复如初,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草药交织连片生长,金沙河及大小水库恢复了清澈的模样,原来消失的群鸟又回归山林。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在植被不被破坏的情况下,金山还是有许多资源可开发的,但由于交通闭塞,没有通往县乡的公路,在讲效率重效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没有金沙石可采的情况下,外地人来金山开发其它资源的积极性已不高,因而金山村老百姓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卖粮和卖一些从责任山采的中草药而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还有许多贫困户未脱贫,村里因没有集体经济实体,依然是贫困村,村“两委”运转经费都要靠上级拨款。



为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连续多年下派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一措施很快就改变了落后山村的面貌。派到金山村仼第一书记的是省农科所一位姓杨的处级干部,杨支书来到金山村后并没有盲目决策,而是挨家挨户了解金山村的状况,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他深知制约金山村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交通不便。要致富修大路,他四处奔波筹集到了修路的资金,用了两年多时间修了一条从金山村通往乡里所在地的公路,从此结束了建村以来没有汽车通往金山村的历史。交通便利通畅后吸引了许多外商来投資,在林业部门的监管下,许多商人把村里作为他们进行木竹业加工、菌菇业加工、中草药加工的原材料基地;农科所派技术人员指导村民改良水稻种植,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指导村民人工培植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等名贵药材,促使村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只是加快了贫困户脱贫的进程,因金山村的村財收入不能自力更生,贫困村的帽子还是没有摘掉。经过村“两委”策划和村民的表决同意,决定用五年时间,利用天然水库建一座集灌溉、发电、饮用为一体的水力发电站;在金山脚下离村里不远的山坡上开出一片土地,引进外资,建起村集体占一定股份的菌菇加工厂以及中草药产研一体的基地,以同样的模式把金沙河开发成可供游客漂流的旅游点。杨支书的突出表现赢得村民的广泛赞誉,住村三年期满后,集体项目的打造才开了个头,村民担心杨支书要调回原单位,便连名写信给县里要求杨支书留下,杨支书被村民的深情挽留所感动,请求组织上让他留下,继续带领全村完成未尽的集体项目。杨支书的爱人是省城一所中学的教师,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主动要求来到村里的金山小学当教师,把即将高考的儿子寄托给外公外婆带管。杨支书第二个任期又要满了,集体项目有的建成了,有的已建三分之二。因山区气候潮湿,冬天寒冷,导致杨支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加重,他忍着剧烈的疼痛,身体力行与乡亲们一起参加项目建设,有一天他终于累倒在地上,昏迷很长时间才醒过来。相亲们一致劝扬支书回省城治疗,原单位和县乡领导得知此事后相继来看望他,也要求他立即回城治病休养,杨支书却说休息几天就没事,集体项目还没建完,他放心不下,不能当甩手掌柜。当得知组织上决定他必须立即回城接受治疗时,他流下了不舍的眼泪。接着杨支书要求开一个由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参加的会议,对工作再做一次交代。他是被村民背进会议室的,他靠在椅子上,听了大家对项目建设情况介绍后说:“感谢乡亲们几年来对我的信任和关心,乡亲们爱村建村的激情和干劲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现在项目进展胜利,我没有什么要说的,强调一点就是大家要在建设中注意安全,做好防范洪灾的工作,特别是汛期来临时要加强水库的监控”。他向组织建议由高村长担任党支部书记,理由是村长的爷爷就是开村鼻祖的高家主,家风家教很好,高村长本人一心想着村里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年轻又是高中毕业生,担任副村长期间,村里把他和其他几位高中毕业生送到省里相关部门培训,初步掌握了中草药培植、茶叶种植等技艺。杨支书说:“上级派来的人迟早都要离开村里,金山村想要发展的好,就要培养出一茬接一茬素质过硬、永不走的带头人”。组织上同意了杨支书的建议,决定由高村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杨支书在村里五年,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加快全村发展的突出业绩,得到了组织和村民的充分肯定,他被省里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下派党支部书记称号,被村里授予荣誉村民。离开村里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赶来送他,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拿着村里的各种土特产,还有的拿着存放多年的野生灵芝送给杨支书补身体,杨支书谢绝了村民的好意,挥着无力的手说:“感谢乡亲们,你们快回去吧,等身体恢复了我再来看望大家”。在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目光护送下,杨支书含着热泪离开了村里。



高村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没有辜负党组织和乡亲门的信任,带领全村百姓完成了杨支书手上定下的各项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与村“两委”一到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依据振兴乡村战略,制定并实施金山村发展新的蓝图。五年时间里,在金山风景点建了索道,延长了金沙河流域,开发库区水上旅游项目,开发新的土地建新村,把老村改造成民俗住宅区,打造成以金山为核心的5A级旅游景区;把过去由外地商人独资办的企业改为由外资、村集体、村民三方出资办的混合制企业;农林大学、中医大学在村里建立了科研和培训基地,帮助金山村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整个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村财近千万的富裕村,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飙升,按照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各家各户都盖起了楼房,大多数家庭都买了小轿车,过去村里没有出一名大学生,现在全村出了近20名大中专毕业生,过去村里的大中专毕业生都想留城找工作,现在毕业后只要没考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都毫不犹豫地回到自家占有股份的企业就业,整个村民的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党支部被省表彰为先进党支部,村里被市评为新村建设先进村。村民过上富裕生活后没有忘记杨支书对村里的贡献,村里用村财为这位荣誉村民盖起了一座楼房,杨支书自己出资买下了这座楼房,退休后老两口搬到村里住,不计报酬地为村里找省里有关部门办事牵线搭桥,发挥余热。

金山村的巨大变化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金山村的故事告诉人们,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而要把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智慧和辛劳。好政策、好支部、好村民三位一体,才是许许多多“金山村”由穷变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最大靠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