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延迟退休的落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很清楚,退休年龄基本上是不可提前了,而工龄退休这个话题即便是再怎么热议,也很难实施了。
但是,即便是不会进行工龄退休,也不能磨灭工龄在养老金调整中的价值。工龄35年和工龄15年,养老金高低不同,实属常见也属公平,2025年养老金上涨,已经有消息传了,具体是怎么说的呢?又有什么趋势和倾向呢?一起来看看。
01,涨幅是个谜
按照人社部的定调,2025年养老金调整会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这是在春节前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的消息。
关于养老金的上涨,我们都知道每一年的上涨比例都是姗姗来迟,现在看来属于未知数。
但是通过近三年养老金的上涨,我们会发现,涨幅基本在3%左右徘徊,甚至有可能会跌破3%,但是2025年估计会维持到3%这个比例上,原因在于2024年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也基本上涨不大。
所以养老金有可能还是延续2024年的涨幅。
02,工龄很重要
很多人一听到2025年要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心中不愤,总觉得自己白交了那么多,其实不然,我们国家养老保险的总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也就是说工龄35年的,工龄25年,工龄15年的,单单从工龄带来的养老金上涨差距就能说明工龄越长养老金上涨的越多。
工龄,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提到的,但是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之中,他凸显着重要的地位。
工龄的长短代表着劳动者时长的长短,工龄长的人养老保险交的多,养老金领的多,养老金上涨的多,这都是属于被大众所认可,也是承认他们之间理应存在多和少的收入差距的。
养老金上涨的三大调整中,其中有一项是挂钩调整与工龄挂钩,与养老金水平挂钩。前者是直接与工龄长短挂钩,同样是工龄上涨一元,那么工龄35年的可以上涨35元,25年的上涨25元,15年的只能涨15元。
而后者则是与养老金多少挂钩,这与工龄也是间接相关,因为工龄长的人在养老金计算的时候已经领到高的养老金,属于双重叠加了工龄的作用。
03,工龄退休难落地
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基于工龄来确定养老金涨幅,使得工龄较长的人群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增长额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长期工作贡献的认可。
然而,要实行完全以工龄作为退休依据的政策,却面临诸多阻碍,可行性较低。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就业形态日益多元化,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工作经历往往较为碎片化,难以像传统就业模式那样精确计算连续工龄。所以,工龄被缴费年限所替代,年轻人不再提及工龄。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岗位的工作强度和性质差异巨大,单纯以工龄退休,可能无法全面考量到部分高强度、高风险岗位从业者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充分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节奏与人才流动特点。
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虽然工龄长在养老金增长上有优势,但工龄退休在当前环境下不太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