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书法艺术领域备受瞩目的 “上林杯” 全国书法展览舞台之上,来自江西的书法家马于强脱颖而出,凭借一幅精湛绝伦的隶书作品斩获殊荣。这幅作品以带有格子的宣纸为载体,洋洋洒洒铺陈开来,其上所书汉字数量逾千,规模颇为可观。在整个创作进程中,马于强始终全神贯注,秉持着一丝不苟、精细入微的书写态度,笔锋游走间尽显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令观者无不为之折服。
马于强作为书法界声名远扬的杰出人物,当下身兼要职,担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肩负着引领区域书法发展、传承书法文化的重任。其书法作品频繁亮相于众多重要展览场合,屡获佳绩,备受赞誉。其中,在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中,更是力拔头筹,将最高奖项收入囊中;作品还曾入选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名录,并多次参展全国第九和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诸多荣誉加身,充分印证了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卓越造诣。
马于强的隶书作品独具特色,风格鲜明,整体呈现出优雅清新、俊逸秀美且端庄典雅的气质风貌,观之仿若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作品全局洋溢着流畅自如、挥洒随心的磅礴气势,线条圆润且富有光泽,笔力刚劲流畅,笔触轻盈迅捷、简洁明快,每一处点画皆精雕细琢、恰到好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巧妙融合行草书的笔锋技巧,使得字形于横向维度更显开阔舒展,整体意趣盎然,极具辨识度。
细观其作品,不难发现马于强深谙简牍书法之道,精准捕捉并展现出简牍书法轻盈飘逸的独特风采与迷人艺术魅力。从作品呈现的诸多细节推测,他极有可能对西北汉简展开过深入且系统的研习,诸如《武威汉简》中的《武威医药简》与《武威仪礼简》,并能将其中精髓融会贯通。同时,他还别具匠心地融入湖湘帛书的笔法特点,为作品注入别样活力,使其兼具多元文化底蕴。
与之相对照,马于强的隶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对当代隶书界部分名家所特有的简练隶书风格的学习借鉴与融合创新。无论是在形式感的精准把控,还是书法技巧的娴熟运用方面,这幅获奖作品均彰显出值得肯定的成熟度与专业水准,堪称佳作。
然而,若从书法艺术最为核心的要素以及创作风格的深度视角予以审视剖析,仍存在若干方面有待进一步斟酌探讨:
其一,在用笔技巧层面,汉简书法的笔法精髓在于书写时能够自然且充分地抒发意趣、倾注情感,笔触理应鲜活灵动、充满生机,即便在自由挥洒之际,亦需始终维持一种率真质朴、浑然天成的状态,笔下形态丰富多变,极力规避任何刻意雕琢、矫揉造作之嫌。汉简笔法在追求书写流畅、畅快淋漓之感的同时,对笔力的掌控要求颇高,讲究收放自如,力求达成 “沉着痛快” 的精妙境界。反观马于强此作,尽管笔法运用娴熟,行笔迅速简洁,但整体观之,略显单一、趋于简化,某些细节甚至流于表面的光滑质感,致使作品在笔法深度上稍欠火候。再者,在相似笔画的处理上,笔法运用欠缺丰富变化,行笔轨迹从起始至收尾,常呈现单一的拖锋横扫模式,缺乏提按起伏的动态韵律,使得笔画略显呆板,艺术感染力有所削弱。
其二,作品整体布局方面,呈现出过度规整、略显单调的态势,字体的动态与结构趋于同质化,变化不足。汉简书法素以天真烂漫、自然率真而闻名遐迩,其核心艺术魅力在于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由灵动、浑然天成的美感。汉简书法的结构形态丰富多变,体势张弛有度,伸展自如,姿态万千,蕴含着源自自然的质朴之美与天真童趣,完美诠释了书法艺术的鬼斧神工。然而,在马于强这件作品中,单字倾斜方向大多倾向右上角,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单字形态的多样性,削弱了变化美感。此外,作品内相同字的结构如出一辙,不同字里相似或相同笔画在形态、方向、角度上近乎一致,几近能够完全重叠,给人留下重复刻板的印象,与汉简书法所追求的自然变化之美存在差距。
其三,从书法演变脉络追溯,简牍书法由篆书逐步发展而来,历经草篆、古隶等阶段,与篆书、古隶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笔法与结构之中蕴含着深厚古典韵味。以《马王堆帛书》为典型代表的湖湘地区简帛书法,用笔沉稳厚重,线条深邃圆润,古典气息浓郁醇厚。相较之下,马于强此作虽在形式上力求华丽精美,视觉冲击较强,但在内涵深度上,略显古典韵味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并展现出简牍书法应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得作品在文化厚度层面尚有提升空间。
其四,马于强这幅作品字数众多,书写全程保持高度稳定状态,既未出现明显起伏波动,亦无显著败笔,从某种程度而言,几近达到 “无懈可击” 的完美境地。然而,过度追求书写稳定性,有时会导致作品缺乏引人瞩目的亮点与惊喜。并且,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美术化、装饰化、设计化与程式化倾向,此类倾向过度发展,易使作品丧失书法艺术本应具备的自然质朴与本质美感。例如,作品中所有带 “心字底” 的字,在用笔方式与姿态展现上几无差异,符号化特征过于显著,致使作品陷入固定风格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马于强的这幅隶书作品虽已取得斐然成绩,但仍有可精进之处,相信随着对书法艺术不断深入探索,其作品将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