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国家明确美丽城市建设的基本指向和施工图。

日前出台的《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50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

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在解读《实施方案》时认为,《实施方案》为我国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明确了施工图。

万军说,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市个数达到694个,地级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731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202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及相关研究显示,城市只占地球表面不到2%的面积,其经济总量却占全球GDP的80%,其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能耗总量的67%—76%,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1%—76%。我国城市城区面积占全国2%,聚集了全国40%的人口、60%的经济总量和70%的服务业。

同时,城市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万军介绍,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仍有1/4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PM2.5浓度距离25微克/立方米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还有差距。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还未完成,县级城市黑臭水体仍在持续攻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收集率刚刚达到73%,绿色建筑面积占总面积比例不到1/5。

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秦昌波,副所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心主任于雷在解读《实施方案》时也表示,城市是经济、产业、环境、资源等多种要素相融合的“有机生命体”,美丽城市建设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美丽城市建设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图为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秦昌波、于雷两位专家表示,面对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和未来巨大的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尚不足。

按照2035年我国城镇化基本完成,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超过10亿人口生活在城市的远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亟待增强。

“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万军说。《实施方案》明确,坚持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解决城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科技与数据赋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万军认为,我国城市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规模、城市形态各异,美丽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探索美丽城市建设实践路径。鼓励各地以探索样板建设为抓手,引导各类园区、厂矿企业、学校、街道、庭院等开展美丽细胞建设,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乡村。结合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建设高品质的生态社区。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就《实施方案》答记者问时也表示,应“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若干城市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统筹考虑区域特色、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在东、中、西、东北部等地区分类选取5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鼓励超大特大城市率先探索、形成突破、实现引领。

同时,鼓励各城市政府以美丽城市建设参考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本地特征细化、优化美丽城市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印发实施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国家逐步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机制,定期对美丽城市建设进展进行评估,适时发布美丽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秦昌波、于雷两位专家表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将持续发展,美丽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解决城镇化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改善、治理体系提升等多领域问题,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