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早上8点左右就来了,去办公室谈项目、规划课题,到实验室做研发、指导学生实验,每天忙完基本都接近凌晨。”对于自己在寒假期间的日常,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孙林说道。
孙林还有一个身份: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寒假期间,山东科技大学校园内冷冷清清,但在2.7千米外,位于西海岸智慧科技城的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却是一派繁忙景象:35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在电脑屏幕前查看和记录各项数据,进行项目实验分析;82名员工也按部就班地工作着。
早上8时55分,孙林刚在公司的实验室里和学生探讨完问题,就收到另一名学生发来的信息:“孙老师,关于遥感图像处理的设计,我有一个新想法,您在哪里?”回复完信息,孙林又与团队成员来到会议室,围绕“10年后的主流技术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随后,他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影像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各地的火情监测情况。“一旦出现火情,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孙林对记者说道。
每年秋冬季都是森林火险的高发季节,一旦发生林火,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一直以来,“如何快速精准地锁定每一处火点”是困扰众多行业专家的难题。为此,孙林带领团队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前期处理及建模分析,判断哪些地方在烧荒、哪些湖泊被污染、哪些农田被违法占用。“我们打造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全国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快速、高精度监测。”孙林表示。
带着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科研团队,孙林在科研“无人区”里不断探索。目前,该团队在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智慧农业遥感监测、灾害应急遥感监测等领域多次取得突破。
另一边,在青岛鑫凯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多台半人高的白色机器,机器里的转盘不断转动,一道道白蓝光线闪过,一个个金属零配件从出件口滚出。零配件是否有问题,在电脑上一目了然。据悉,这样一台机器可以代替6至10名质检工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而这台被誉为“鹰眼”的机器,便是孙林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视觉技术研发的CCD光学筛选机。
孙林与这家公司结缘于一年前。当时,该公司正面临电视机后壳防错检测耗时且不够精确的技术瓶颈。
“我们能不能利用AI技术进行防错检测呢?”孙林立即组织团队开展专题讨论。最终,他们采用视觉系统和A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发出了智能化防错检测系统。
“如果我们把分析卫星图像数据的技术应用在企业生产线上,就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数据判断机器生产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长期钻研遥感技术的孙林,在偶然接触机器视觉技术后,敏锐地捕捉到了机器视觉技术赛道的巨大潜力。
“我们‘泡’在实验室两个多月,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增加训练数据,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反复交流,优化检测流程。最终,系统的检测准确率提升到99%,检测速度比传统人工检测提高了1.5倍。”孙林表示,为了完成复杂的研究开发、实验、优化、测试和应用转化等环节,他和团队成员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
坚持不懈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孙林的AI图像技术、视觉业务已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等生产制造行业,累计案例场景近百个。“新的一年,潜心耕耘还会收获新成长,只需静待花开。”孙林信心满满地说道。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丁一 通讯员 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