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疯狂的日本大米价格,如今再次出现暴涨。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3日至19日,市场大米平均价达到每10斤3627日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590日元,涨幅接近80%。

据《日本经济新闻》最新报道,首相石破茂已经下令,将为低收入家庭及部分群体提供帮扶政策,并表示应灵活运用储备米以保证稳定供应。

这将是日本2011年调整储备机制以来,政府首次动用储备米。大阪府将针对家有小孩或孕妇的家庭再次发放“大米券”。

日本多次面对的“米荒”,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如2023年夏季日本遭遇的“令和米荒”,日本政府判断是因为2023年夏季高温导致大米质量下降、收成减少,以及夏季海外游客暴增导致需求增加两部分原因的叠加。

但这样的说法显然不成立。2023年,种植的稻米作物情况指数为101,与平均年份大致相同,至于入境游客消费增加的说法,根据相关数据,即使每月约300万游客在日本停留一周,且早中晚三餐都吃米饭,也只占总消费量的约0.5%,因此并非主要因素。



米荒的出现,与日本政府长期实施的稻米减产政策密切相关。

根据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日本人食用大米的数量从1965年代每人每年118千克,掉到了2020年的50.8千克,减少了一半还多。为应对需求下行,日本政府50多年来一直推行稻米减产政策,并为改种小麦或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稻农提供补贴。

政策推动着日本稻农的数量、大米产量都在稳步减少。稻农从1970年的466万户减少到了2020年的70万户,剩余不到六分之一。

长此以往,日本稻米种植面积减少、大米产量下降,一点点额外需求,就会导致大米短缺、价格上涨的局面。

产量减少之外,这一轮米荒升级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户囤积大米所致。

政府调查发现,2024年全年大米的整体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8万吨,但市场上真正流通的数量却比去年减少了21万吨。这一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批发商和农户囤货惜售,期待更高价格,导致市场供应受限,最终引发价格继续大幅上涨。



日本相关领域专家指出,“减产政策”带来的高米价,符合日本农协的经济利益诉求。

该协会在日本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能涵盖日本农业方方面面,包括经济、信贷事业、福利、乡村建设及资产管理等,使其成为影响力大到足以控制农产品价格。

高米价使得那些生产成本较高的小规模兼业农户能够生存,这些农户将其收入存入农协的银行,为其创造收入。如果米价下跌,农协银行将失去来自销售手续费和农户存款的收入,而小规模兼业农户可能因无法维持生计而退出农业,这将进一步减少农协银行的存款基础。

日本农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其在农业政策制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影响了日本农业政策的走向。但由于其日本农协同时从事金融等非农业务,其决策往往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先,而并非单纯考虑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才造成如今政策和国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目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8%,已经非常低。如果继续推行“减产政策”,大米短缺的局面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并对日本的粮食安全持续造成影响,以及更严重的对外依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