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那天,医生剪去了她与母亲相连的脐带,她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于世。

可剪去身上的脐带容易,剪去心中的脐带却难。

最终,那根无形的脐带,化作两条毛巾,带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经得一番寒彻骨

1979年,杨元元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贫困家庭中。

从她的名字就能看出,父母的愿望就是她能赚很多钱。

在杨元元6岁那年,她的父亲突然去世,只剩下母亲望瑞玲带着她和弟弟生活。

为了能吃上饭,望瑞玲来到军工厂做工,一家三口挤在狭窄的宿舍,勉强能过活。



望瑞玲虽然没有上过太多学,但她也深知只有上学才能挣大钱的道理。

所以即便连下一顿饭都成问题,她也一直咬牙供着姐弟俩上学。

就像是大部分的贫困生一样,杨元元从小就特别努力地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改变现在的生活。

这也暗合了母亲对她的期望。



1998年,杨元元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考。

毫无疑问,她的成绩十分优异,优异到可以挑选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

可这时候强势的母亲站了出来,要帮她做决定。

杨元元喜欢什么不重要,想要做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报考经济学。

因为在望瑞玲的观念里,只有学了经济学,出来以后才能挣大钱,才能改变家里的状况。



她也曾试过跟母亲交涉,想要学习法律什么的,可母亲却不给她这个机会。

如果上了大学不去学怎么挣钱,那上这个学还有什么用?

想到母亲这么多年的艰辛,把自己供到大学实在不容易,所以也就遂了母亲的愿。

最终,她成功被武汉大学经济学系录取。

两年后,她的弟弟杨平平也成功考上了武汉大学。



一个寒门同时出现两名贵子,望瑞玲的心情可以说非常激动。

杨元元也很高兴,不仅因为弟弟也考上了大学,同时也因为她觉得以后家里的条件会更好了。

只是就在她大三那年,望瑞玲的工厂计划搬迁,原先的职工宿舍需要职工掏钱赎买。

三万元,对于房价来说相当便宜了。

可是对于当时杨元元的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出不起钱,又不想留在老厂区,所以望瑞玲就办理了内退,到了女儿的学校。

校方了解了杨元元的家庭情况之后,对她深表同情。

甚至特意找了一间空宿舍,专门给母女俩住。



从这个时候开始,望瑞玲开始喜欢上了大学校园的氛围。

也是从这个时候,杨元元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和母亲“共生”的日子。

虽然是考上了大学,但学费依旧要自己承担。

本就清苦的日子,再加上母亲失业,她依旧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整个大学期间,无论是聚会,还是出门游玩,都看不到她的身影。

她除了上课,就是想各种办法攒钱。

而一旦得到了些好东西,首先想到的也是给母亲和弟弟。

可以说,她对家人的关爱,对母亲的孝顺,是刻在骨子里的。

不过一想到很快就会有不菲的收入,她就充满了动力。

尽日寻春不见春



2002年,本应是杨元元毕业的日子。

可交不起学费的她,毕业证和学位证被学校扣留了下来。

没有双证,别说保研了,就连找个像样的工作都不可能。

虽然已经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但她在社会上,跟一个高中生的待遇差不多。

当初学经济是为了当大老板,可连启动资金都没有,学了一肚子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闪亮亮的金子总会有人能认出来。

湖北老家枝江县,邀请她回去当公务员。

这本来是另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又一次被望瑞玲给错过了。

望瑞玲坚决不让杨元元回枝江,因为她对枝江的印象不好。



那个地方只是个小县城,她好不容易来到了武汉这个大城市,绝对不要回那个小地方。

她的目标只能是奋斗到更大的城市,挣大钱。

杨元元没有怪母亲的强势,她只怪自己不够争气,让母亲跟着自己受苦了。

之后的几年时间,她就靠着每个月打工的几百块钱,养活一家人,还清了欠学校的3970元。



拿到双证之后,她终于能像一个正经的大学生一样开始找工作了。

可是几份工作都跟她的目标差距巨大,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而且不管有没有工作,母亲都跟她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终于,她决定要考研究生,学习法律。

她的目标,从挣大钱,变成了为穷人维护正义。



望瑞玲一开始自然是不愿意的,明明是已经能挣钱的年纪,为什么非要回去上学?

可是听到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候,她又松了口。

望瑞玲年轻的时候,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几十年都不曾忘了上海都市的繁华。

靠着母亲的上海情结,杨元元得以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律研究生。

不过入住的时候,她们跟校方产生了矛盾。



当年武汉大学是破例让望瑞玲住进了学校,可这不代表所有学校都愿意破例。

校方自然是不允许学生家属长期留在校内的。

可是见识过学校生活的望瑞玲,怎么可能会轻易离开?

她就偷偷跟杨元元挤在一张床上,吃女儿偷偷从食堂带回来的饭菜,直到被校方发现。

双方就整天在这件事上争吵不休。



望瑞玲说学校骂她“乡下人”,说“没钱就不该来读书”

学校说根本没有骂人,还在学校外边找便宜房子,还安排杨元元一份校内工作,供她勤工俭学。

这就是一个“罗生门”,各有各的说法,却都无法考证。

被赶出去的那天,望瑞玲不舍得租房的费用,硬生生在冬天的操场上坐了一晚上。

不知道她到底是在惩罚自己,还是在惩罚那个没有为她争取到利益的杨元元。



这一切在杨元元看来,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都说好好学习就能改变命运,为什么自己都考上研究生了,却还是过着这种生活?

她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了。



2009年11月26日,杨元元用把两条毛巾挂在宿舍的水龙头上,以一种极其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水龙头距离地面不足一米,整个过程中,她但凡有一点点的挣扎,都能够让她喘一口气,都不至于死。

可是她没有,或许相对于现实的绝望,迎接死亡时的痛苦,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吧。



结语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说,杨元元的轻生实在“太傻”。

可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真的能准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吗?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如果还能看到一丁点希望的话,杨元元或许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或许到了天堂,她能彻底剪断那根脐带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