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较中国整体制造成本至少增加50%。”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特朗普似乎没有打算食言。

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表示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即签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计划。

接着到1月30日,特朗普表示计划于2月1日开始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很快征收新的关税

到了2月3日,经过双方协商,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原定于2月1日实施的对墨关税推迟到2025年3月4日。

现实比电视剧要精彩很多。而“美墨关税剧”,不只牵动着墨西哥、加拿大的心弦,也牵动着背后中资企业的神经。

作为美国的后花园,近些年,墨西哥成了中美贸易竞争的获益者,已经是新兴的制造业目的地,也是中资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国之一。

2023年,墨西哥外国直接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60.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50%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包括运输设备、饮料和金属等。

1月,我们走访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以及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工业城市蒙特雷,观察了这里真实发生的制造业变革,一起来做一个关税大战之外的墨西哥制造业的梳理。


墨西哥初体验:

尚且薄弱的中国存在感

墨西哥城的气候像中国的云南,气候温和,舒爽宜人,给人莫名的惬意感。


墨西哥气候温和

图源:考察团拍摄

我们一行十人,先花了十几个小时飞抵美国旧金山,再倒了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于1月8日,南下去了墨西哥。

一个最直观的综合感受便是:中国企业的存在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这与近年来大量关于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的报道所营造的浓烈气氛存在一定距离。

比如,墨西哥城还是有些中餐厅的,但是墨西哥的酒店里住满了来度假的美国老年人。而蒙特雷基本没有什么中餐厅,它有“最像美国的墨西哥城市”之称,距离美国仅两小时车程。比亚迪、极氪、中国台湾的奶茶品牌贡茶等少数几个中国品牌被淹没在满眼的异国品牌之中。


蒙特雷街景

图源:考察团拍摄

新莱昂州经济部门透露的数据显示:这座城市共有4500家外资企业。2021—2024年,外商投资项目已确认312个,投资额69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8万个。其中,新增外资企业的第一名仍然是美国,共新增107家,中国为第二名,为71家,其次是韩国、德国。

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是近几年的事情,此前的存量中国企业数量有限,而即便不少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但新增数量仍然较美国有一定差距。

此外,我们了解到,蒙特雷只有一个中资背景的工业园区——2016年启动的华富山工业园。蒙特雷是新莱昂州州府,新莱昂州是墨西哥工业园区最多的州,有275个工业园区。


华富山工业园模型

图源:考察团拍摄

从华富山工业园的具体情况来看,已入驻40家中资企业,其中23家已经运营,7家建设、10家筹建。也就是说,还有接近一半尚未运营。

当前入驻企业包括海信、敏华控股、银轮股份、大叶股份、新坐标科技、格兰达、联昌喷雾等,中方外派员工两三百人,墨西哥员工三四千人。

这些细节与数据,与东南亚城市街道、制造业遍布的“中国风”,以及活跃于沙特、阿联酋基建、工业园、工业品、日用品消费领域的密集中企力量,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是中资企业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新莱昂州经济部门的几位官员从八点早饭开始就陪着我们,走访了一整天的园区与工厂,一直到送我们上飞机,相较东南亚及中东政府的官员,他们的接待热情与周到的程度是最高的。


考察团与新莱昂州经济部的官员

图源:考察团拍摄

但综合多方信息,我们还不敢抱以太大的信心。

我们还拜访了墨西哥知名投资公司灰狼资本、经营了46年的Finsa工业园(中企恒立、三花智控在他们园区)、做汽车配件的德国舍弗勒集团工厂、墨西哥湖南商会,以及多位国内央企与大公司的在墨务工人员。

其中一位国内央企在墨多年的高管便对我们提醒道:“我们要非常理性地看待墨西哥和美国的关系,首先是得承认美国才是墨西哥真正的大哥,美国是墨西哥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外资投资来源国,不能指望墨西哥倒向我们,那是不现实的。”相较而言,中国为墨西哥第二大贸易国以及第四大外资来源国。

他的话点明了中国企业在中美竞争中可能面临的处境。


连云港:汽车出口墨西哥


中国工厂的感受:

税收优惠乏力、基础设施稳定性差、

劳动力成本高

不可否认,墨西哥的一些人口与经济数据是足够吸引人的:墨西哥有1.3亿人口,人口平均年龄为29岁,墨西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8.3%。而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2.476岁,65岁以上老人占比15.4%;

2023年GDP达到17913.97亿美元,人均GDP为13651美元,而中国2023年的人均GDP为89358元,不到1.3万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公开信息,墨西哥工业门类齐全,石化、电力、矿业、冶金和制造业较发达。而不少人也对我说,墨西哥是“拉美地区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


墨西哥:光伏太阳能发电厂

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企业,尤其是出海意愿最强烈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墨西哥的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文化差异等诸多经济要素,相较东南亚国家,是差强人意的。

据我们了解,墨西哥是出了名的“税种多、比例高”:企业所得税是30%,个人所得税是1.92%—35%,增值税是16%,2%—3%的工资税、不动产税,10%的员工利润税,此外还有涉及双边贸易协定的预扣税、不同行业的生产和服务特别税(比如高热量非基本食品是8%、含糖饮料每升一比索等)。

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也并不像东南亚国家明晰给力。部分关键出口行业的税收优惠是,一定时期内的新固定资产投资将允许加速折旧,根据资产类型和纳税人的主要商业活动,会扣除资产购置成本的一定百分比,从56%到89%不等。但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均有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以最基础的水电为例,墨西哥城的水费是3—4美元/吨,电费是1元人民币/度左右,蒙特雷华富山工业园的电费也是1元人民币/度左右,而水费最高达40元人民币/吨(约5.5美元/吨)。

水费畸高,而电费看起来不高,实则隐性成本极高。比如工业园区的工业用电设施一般需要园区方参与投资建设,这导致不同工业园区的输电能力参差不齐,并抬高了入驻企业的成本。


墨西哥:水库储水量减少,缺水危机升级

第三,劳动力成本较高,性价比低。据华富山工业园提供的数据,国内企业的外派普通工人一般年薪是25万—30万元,不含餐饮、生活、差旅支出——有国内大企业在墨员工说,一个工作餐的消费是一百多元人民币,综合估计来说,一个外派普通工人一年的支出成本至少在40万元人民币。

在沙特,外国企业被要求必须拥有一定本地员工的占比,即“沙化率”。比如工程类企业的“沙化率”最低要求一般在20%—30%左右。但墨西哥政府的公开要求是:外派员工与本地员工的比例必须达到1∶10,即用10个本地人,才能用一个外国人。

本地人基础月薪约3500—4000人民币,加上各类社保、福利等,人工成本基本翻倍。且本地员工稳定性不高:发薪习惯是周薪;人工效率普遍只有国内水平的50%。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有中资企业还被迫去村头摆摊招人,“他们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我们很担心招不到人”。可是墨西哥毕竟有1个多亿的人口,为什么招工难?“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经验,符合工厂要求,当大量制造企业到了墨西哥后,人力就出现了断层。”

所以,多位中资工厂负责人总结:墨西哥较中国整体制造成本至少增加50%。


当地企业的员工课间操

图源:考察团拍摄


争论:

墨西哥是美国订单的最终目的地吗?

基于墨西哥各方面较高的成本,无疑就抬高了墨西哥的投资门槛,当然,墨西哥的定价体系也是随之变化的。

如果说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东南亚国家的定价体系与国内仍然是强关联的,那么墨西哥的定价体系就是完全的脱钩模型。

我们调研的一家中资工厂的客户是亚马逊,主要生产的货品是托盘,被客户要求在越南、墨西哥布局工厂。他们于2019年落地越南,2024年落地墨西哥。

“现在的订单是新的,要跟客户重新谈价格,墨西哥的价格体系和国内、越南都不一样。”该工厂负责人对我说。

所以,尽管成本高昂,但定价也较国内、越南更高,利润率是有保障的。“美国人愿意接受我从墨西哥获取的东西比中国、东南亚更贵。”他说。


墨西哥小超市的物价

图源:考察团拍摄

自带订单、溢价被认可,这样的中资工厂显而易见是足够幸运的。它们积极去适应、融入完全不一样的海外供应链,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是故事的开头,还是结尾呢?

《大出海》《供应链攻防战》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林雪萍老师认为:“美国将强大消费能力的国内市场(进口配额)作为了重新分配全球制造格局的一种工具。”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只看得见的“大手”将如何重新分配全球制造格局。

不过,由于特朗普政府与墨西哥政府在关税、移民等复杂问题上的矛盾千头万绪,墨西哥政府的政策透明性与稳定性不足,使得未来形势并不明朗,这显然严重强化了以中资企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入墨的观望情绪,势必长期制约墨西哥制造业的发展。

比如,我们从去年10月份开始招募调研团员,报名的人数短期内达到了二十多名,但随着一系列突发事件——包括去年11月下旬,特朗普放言“对墨西哥加税25%”,墨西哥突然出动两百多名执法人员,查封了墨西哥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以及12月中旬,特朗普正式当选美国总统,其间不断有人退团,到最后只剩下了7个人。


封闭中的墨西哥义乌商贸城

图源:凤凰网财经

那么墨西哥还能不能成为中资出海布局的一个目的地呢?

我们的观察是:如果你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墨西哥依然会是你的最优选之一,毕竟其地理、经济与美国的紧密度无与伦比。

那如何应对高昂的成本呢?包括悬而未决,刚刚“特赦”了一个月的25%的关税。

首先,如果纯粹是靠低价取胜的企业,很难再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其次,墨西哥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有别于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区域,也就是说美国会默认墨西哥产品的成本高于中国、东南亚,这其实在现在的一部分企业的业务中已经呈现出来,“所有的订单是新的,不会比照国内的价格,也不会比较东南亚的价格”。

而对美国来说,有了中国这个“教训”,不会愿意让供应链和制造业再集中起来,再出现一个制造业超级大国,而是将形成多条线并行的格局,形成一个全球分工的供应链分布格局,包括美国自身也将加入到其中一部分供应链中。“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包括墨西哥。

因此我们的中资企业,可能要面临着四处迁移做“出海游民”的境况,出海变成了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远征,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全球化多点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除了传统欧美市场之外,更广大的全球市场,以使自己不完全受制于美国或特朗普的“喜怒无常”。

而在较长周期内,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是任何国家无法替代和追赶的,这也是留给我们在各个海外产业带布局的时间窗口。

本篇作者|林波|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图源|VCG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

一站式抱团出海社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