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南京秦淮区委、区政府以“强信心、稳增长、促发展,推动中心城区能级活力再上新台阶”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会议发布了2025年秦淮区拟开展的12项49条营商环境重点举措,6家单位与企业作了表态发言。
四大板块特色化发展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过去一年,秦淮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360亿元,同比增长10.6%;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30亿元;华熙健康华东总部、天安数码城三期等8个市区重大项目顺利开工……今年春节假期,秦淮区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约占全市三分之一,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超全市四分之一,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秦淮区锚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南京都市产业创新高地、秦淮河畔人文宜居城区”定位,系统谋划、强化落实,坚决扛起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责任,不断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活力。
四大板块持续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比如,南部新城要聚焦“长三角中央活力区、都市圈总部集聚区、现代化主城新中心”定位,加快产业导入,努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街口板块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商圈产业和环境品质升级,巩固商务商贸和现代金融产业优势,持续擦亮“中华第一商圈”名片。
老城南板块要发挥五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国际性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白下高新区要切实扛起秦淮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重任,坚持“一区多园”与秦淮硅巷双轨驱动,更好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消费场景
引进主理人品牌、首店、旗舰店35家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的一年,秦淮区聚焦“一城一河一庙”核心资源,加快建设西五华里、科举博物馆二期等节点项目。瞄准数字文旅、沉浸式演艺等复合消费业态,加快引进德基、省文投等新战略投资,在夫子庙—秦淮河地区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层级,推动“红楼梦”沉浸式演艺大观园项目落地,实现文气人气财气高质量转化。
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推动京东MALL3月试营业、金陵中环4月开业、金陵长乐坊10月开业,支持和推进中央商场、新百商场、商茂百货等升级改造,加快金陵中心、金地置业中心等一批新商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引进主理人品牌、首店、旗舰店35家。
在产业强区方面,全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650亿元。物联车联领域,要全力打造南京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双智”试点城市核心片区。车联网产业营收突破150亿元;物联网产业营收突破300亿元。
聚焦无人机设计、零部件制造、飞行控制等细分赛道,集聚低空经济产业相关企业90家以上,营收突破130亿元;推进莱斯信息“低空飞行智联服务平台”等15个低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秦淮区将加快在文旅、商贸、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元宇宙+”布局建设,打造一批融合赋能的创新示范应用场景。
12项49条举措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围绕重点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招工渠道少、用工成本高等实际问题,2025年,秦淮区和南部新城拟开展12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涉及具体举措49条。
一是聚焦政策环境,丰富政策供给。立足全区“4+3+4”产业,研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出台促进文旅消费具体举措,强化市场资源与政策资源对接服务。制定“秦淮跨境十条”,支持企业拓展跨境贸易。加强各类政策性资金申报指导及示范试点项目争取,推动“两重”“两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政策精准精细直达
二是聚焦市场环境,完善要素支撑。主要从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创新资源、数据资源、公平竞争、对外开放6个维度,通过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数字应用场景发布、公平竞争审查、“企业出海服务共同体”建设等27条举措,保障公平有序竞争环境,促进市场资源自由流通。
三是聚焦政务环境,优化政务服务。主要从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政务效能、优化涉企服务3个维度,通过一窗通办、店招备案“不见面、零审批”、办税缴费服务新格局打造、区街联动助企服务平台搭建、项目落地保障等11条举措,探索服务保障新路径,推动为企服务提档升级。
四是聚焦法治环境,强化保护力度。主要从加强执法监管、厚植法治土壤2个维度,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包容审慎执法、商会商事调解机制建设、涉企“挂案清理”等8条举措,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