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程安 通讯员粤仁宣 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由广东、贵州两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组织的D4249次粤黔返岗专列在历时6小时45分的行驶后安全抵达广州南站,载着1200多名贵州籍务工人员顺利返回广东。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务工人员有序搭乘等待在高铁站外的接驳大巴,无缝衔接返回各自的企业,开始新一年的奋斗。
技能稳岗,培训提升促增收
随同专列返回的还有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此前,他们深入贵州省部分市州的乡镇一线,了解黔籍务工人员在广东务工给家里带来的变化,表达节日慰问,并在返岗专列上设立“流动服务站”,为有需要的务工人员提供贴心就业服务。
“我是18岁跟着姐姐来深圳的,那时候出租屋都是铁皮的,现在都变成规范化公寓了。”今年43岁的胡家腾清晰记得2000年初到广东的场景。从玩具厂操作工起步,经历过工厂搬迁的波折,最终在电子企业扎根,“现在公司给我提升做带班协调员,要负责十几个工人的排班安排。”
2025年山海心连·粤黔同行返岗务工欢送仪式。
在粤务工25年,谈及目前每月的收入,胡家腾反复强调“稳定”二字,“这份收入对养家至关重要,我会继续踏实干下去,相信日子会越来越红火。”随着孩子逐渐成长,这位父亲满怀期待,“等孩子们考上大学,要是他们愿意来广东发展,我们全家都支持!”
与哥哥的奋斗历程相似,弟弟胡江涛的成长轨迹也印证了广东对技能人才的重视。2006年,他跟随哥哥的脚步来到广东务工,从普工做起,逐步向技术岗位转型。“2018年参加培训考取电工证,政府给了补贴,持证上岗后工资直接涨了2000多!”提起技能提升,胡江涛满脸自豪和满足。如今,他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担任电工,月薪七八千元,公司还提供食宿补贴。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我正计划参加更多培训,争取向技术骨干方向发展。”
从初入大学校园,到投身职场,朱燕在广东珠海留下了7年逐梦的足迹。“我所学专业为药学相关的生物类领域。大学毕业后,通过毕业课题指导老师的引荐,进入了一家从事药物研发的公司,在实验室开启了为期3年的职业生涯。”朱燕介绍。
“我的专业在广东比较普遍,有很多生物公司,就业机会较多。” 谈及广东的就业环境,朱燕满是认可。良好的就业氛围与发展空间,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会推荐年轻人到广东来就业,那边气候很舒适,容易适应。老家也有人受我影响,准备奔赴广东开启新的职业篇章。”
就业优先,人才引育出实招
当前,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深入实施“南粤春暖”行动,除组织包车专列外,还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公共场所广泛发布就业信息,密集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组织开展用工保障和就业帮扶等系列服务,统筹做好春节前后劳动者换岗流动高峰期和企业复工复产关键期就业工作,全力促进务工人员节后有序流动和企业顺利开工复产,保障全省就业形势稳定。
贵州籍务工人员返粤开工。
“南粤春暖”行动期间,全省将组织举办多形式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00多场,预计组织超10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200万个左右。同时,从大年初五起,东莞、佛山等市已组织本地区重点用工企业,前往广西、贵州等协作地区开展“送岗上门”等专项活动,助力企业用工与劳动者求职“双向奔赴”。2月6日至7日,广东人社部门还将组织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的40家企业赴贵州毕节、六盘水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招聘活动,帮助更多贵州籍劳动者特别是脱贫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就业。
接下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广东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推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岗就业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拓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圈,落实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用工需求,努力实现“就业稳、人气旺、经济活、事业兴”,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