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能源车,到底图个啥?
有些人图省钱,有些人图智能化,有些人就是喜欢新鲜感…
但不管你是什么理由,新能源车的本质,还是要“用电”。
然而,很多人选新能源车的时候,总是害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增程或者插混。
因为在大家看来,觉得有油兜底更安心。
然而,听我一句劝:买新能源车别买增程/插混,长续航的纯电车才是真的香!
为什么这么说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可能会认为是纯电的体验更好,不会有油车的缺点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观点确实没毛病。
毕竟,纯电车没有发动机,也不需要烧油驱动。
相对于插混和增程车,它天然就具备更安静的驾驶感受、更低的使用成本,以及更好的电驱体验。
但如果你只是觉得,纯电车只是“体验更好”这么简单,那可能低估了它的真正优势。
事实上,随着电车技术的发展,纯电和插混/增程的差距,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点。
首先,纯电车的充电效率更高。
说白了就是,别看都是新能源车,但插混和增程的充电效率,远比想象中慢。
买前可能畅想:“我电池小,无论如何充电都该比纯电快吧?”
但买后才发现,自己的小电池,反而比不上大电池的充电效率。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插混和增程车,受限于电池架构,快充能力基本上是摆设。
说到底,大多数插混车的电池容量不过十几度,增程车也就三十度左右。
这类小电池,不仅续航短,还根本撑不起高功率快充,充电速度比想象中更慢。
而长续航纯电车,800V高压架构普及后,动辄200kW+的快充功率,10分钟就能充进三四百公里的续航,效率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考虑到这个点,还需要那么担心续航焦虑了吗?根本不用!
毕竟,开车3-4个小时,总要休息15-20分钟。
而长续航+快充的纯电车,刚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补能——真正做到了“人歇车满”,比增程/插混靠油兜底其实也不差。
其次,纯电车可以“不依赖家充设施”。
说白了,买增程车容易,但“配好鞍”很难。
你买一辆增程/插混车回来,还得确保有固定车位,还得安装家充桩。
为此跑去物业、供电局申请——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别说费钱了,光是折腾人的精力都够喝一壶的。
但纯电车就不同了。
现在随便长续航纯电车,动辄700km+的续航,再加上800V高压快充,随便充个10-15分钟,就能补回三四百公里。
就这种情况,根本没必要天天充电。
而且,现在的快充站几乎遍地都是:
商场、写字楼、高速服务区,甚至加油站旁边,都能找到快充桩。
远不像以前那样,找个桩还得专门跑一趟。
甚至不少新能源品牌,直接推出免费或低价的超充权益,算下来,比自己装家充还省事省钱。
所以,那些买增程/插混,觉得“有油兜底更稳”的人,可能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里。
毕竟,这么折腾下来,不仅不省钱,光是家充桩的投入就是一笔大开支。
关键是,要是没家充桩的话,这个充电效率和充电频次,绝对能坑死人。
最后,纯电车更加稳定和可靠。
简单点说就是,纯电车的布局简单,动力方式简单,只有电池和电机这套系统。
围绕这个系统,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折腾,只需要优化能耗就好了。
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稳定性很好,不会出现很严重的故障,维护成本也很低。
但插混/增程车就不同了。
它不仅有电池、电机,还多了一套发动机和油路系统。
等于在一辆车上,强行塞进了两种动力模式。
表面上看是“双保险”,但实际上是双倍的复杂度,也意味着双倍的隐患。
你想用电吧,但增程器介入的时候,噪音、震动、顿挫感全来了,开起来根本不像新能源车。
你想用油吧,可那些小排量的发动机,不仅动力孱弱,长时间低负荷运转,还容易积碳、机油乳化。
时间久了,维护起来比传统燃油车还麻烦。
更别说,系统越复杂,出问题的概率就越高。
纯电车的核心部件只有电池、电机、电控,基本没什么需要长期维护的东西。
但插混/增程车呢?
油、电混搭,机油、火花塞、三元催化、变速箱(某些插混车型依然保留)……一样都不能少。
总的来看就是,真没必要为了“续航焦虑”买插混/增程。
因为现在长续航的纯电已经很给力了,再加上迅速普及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你跑个1000-2000公里,都足矣胜任。
真的,真的没必要被“过去的老观点”所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