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悄然摆在我们面前 ——# 学历贬值 #,其速度之快,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 1342 万。这批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出生于 2006 年,而那一年的出生人口总数仅为 1595 万。这意味着,在所有出生人口中,参加高考的比例超过了八成。
从公布的数据中,我们还能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直接考入了本科院校。而且,考入专科院校的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通过 “专升本” 提升学历。由此推算,2006 年出生的同龄人中,最终会有大约 40% 的人成为本科生,约 70% 的人成为 “大学生”。
这个变化速度究竟有多惊人?回顾 2000 年之前,“大学生” 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同龄人中的占比不足 10%,是备受瞩目的存在。而如今,“大学生” 的占比却飙升至 70%。过去,每年进入社会的 “大学生” 不到 100 万,现在这个数字却飙升到了一千几百万,如此巨大的转变,仅仅用了二十多年。
短短二十多年,社会真的能为如此庞大数量的 “大学生” 提供与以往同等待遇的岗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含金量恐怕都比不上 2000 年左右的本科生。
很多人觉得,名牌大学毕业就理应高人一等,可现实却很残酷。当前社会还没有完全消化前几年的毕业生,根本没有多少新岗位能让名牌大学毕业生们相互竞争。现在的情况并非是个人能力强弱的问题,即便你拥有修导弹的顶尖能力,可就业市场上可能只需要一个按电梯的人。想要录用你,就得辞退之前的员工。
如今,大家都是 “大学生”,在这种高度同质化的学历背景下,反而让 “大学生” 这个身份失去了曾经的独特优势,就如同大家都不是 “大学生”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