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年之后那波行情,北蔡大华的涨幅领跑整个中环。

相比于2020年的价格水平,2022年最高点,北蔡大华大部分小区的涨幅都在40%以上。

像宝华海尚郡领在2022年巅峰成交价格一度超过13万,涨幅超过50%。



此后几乎每一轮楼市复苏行情,北蔡大华都是率先复苏,成交量迅速攀升。

比如2023年的年初,北蔡大华就是率先回暖,绿牌中介北蔡大华的销售额全上海第一。

今年527、929新政之后,北蔡大华同样热门,今年绿牌中介的销售额里,北蔡又是第一。

但是聚光灯之下的北蔡大华,在过去两年的的这轮下跌行情中,房价却没有那么抗跌。

仍以标杆社区宝华海尚郡领为例,如今已经跌回9-10万左右的水平,相比于2019-2020的水平仅保持了10%左右的涨幅,表现远远不如古美万源城、大宁金茂府这些社区抗跌。



而今年北蔡大华又迎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北蔡楔形绿地终于正式启动开发,首发项目西派海上已经正式开盘。

北蔡大华这个曾经领涨的板块,会接着前两年的暴跌,房价继续沉沦吗?



一个区域房价涨得快自然是源自其自身的稀缺性,那么北蔡大华稀缺在哪?

沿着浦东发展主轴线杨高路向南看,几乎都是成片的动迁房片区,只有北蔡大华这里有成片的高品质商品房。



1、相比于浦东内环内的众多商品房社区,北蔡大华的房龄更新,密度更低;

2、对于向南发展的浦东,这里几乎是浦东南部居民向市区方向改善,唯一一个能兼顾距离和品质的地方。

3、北蔡大华区域整体的容积率不高,平均容积率约为1.6,远低于联洋的2.5,且房龄较新停车位充足;对于内环内住在联洋、源深、花木的居民,如果已经没有了孩子xq的需求,北蔡大华又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去处,不少内环的业主会选择从内环内搬出来改善到北蔡。

当然,北蔡大华也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缺点被人诟病:

这里一没有产业,二没有优质学区,三没有大型商业。

都说浦东看学区+产业,这两点大华都是弱项。

北蔡大华、甚至整个大北蔡都是纯粹的居住区,没什么写字楼,谈不上什么职住平衡,内部肯定没什么产业客户;


北蔡大华街景

北蔡大华的优势是资源均衡,有地铁、有商业烟火气足,但是细细看来能级都不算高。

北蔡的核心学校配套就北蔡的二梯队昌邑小学+三梯队上南中学,小学可能还行,初中在浦东的水平就相当于没有初中xq。


小学学区


初中学区

大华区域最核心的商业配套就是仅有三万多方的巴黎春天,剩下的就是沿着成山路分布大华锦绣优嘉、大华锦绣嘉年等大华自营商业,以及各种路边小街铺。


北蔡巴黎春天

本属于板块内部的山姆超市还是归上游板块花木管辖,因此特殊时期还闹出了跨区域不能采买的笑话。

2023年之后楼市进入下跌行情,北蔡大华如开篇所言,的抗跌性貌似非常一般。

不少朋友把其不抗跌的原因归纳于以上几个缺陷,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5年楼市十大预测

哪些板块更有升值潜力?

哪些板块将被抛弃?

欢迎私信咨询



北蔡的三点缺陷,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条:

板块启动规划的时间太早,规划的时代局限性造成了板块的资源欠缺。

北蔡开发的很早,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启动了区域开发。

但是当时浦东的规划思路还比较原始,典型的“画块块”:

每片区域都有自身纯粹的定位,产业区就只是产业区都是工厂园区,而居住社区就只建住宅。

因此浦东第一代规划的区域多多少少都有些配套硬伤,金桥、张江的核心区都非常像工厂区,配套资源缺乏;

北蔡这种纯住宅区又几乎只有住宅,不像前滩这种新时代规划的板块各方面都很均衡。



而且当时浦东的市区部分很小,只有环陆家嘴的一小部分,当年的花木地区还只是副中心;

北蔡就正好是郊区市区分界线的位置,往南的三林就已经是纯乡下,自身也没有像东面的张江一样规划成产业园。

那么北蔡这种城郊地段的规划基本就只有一个,建设成片的动迁房。

当时的确是没人能想到上海会发展这么快,因此板块的骨架规划功能都很单一:

按照当年的规划思路,北蔡大华所在这个区域从一开始就不会排布商办吸引产业;

内部所排步的商业也只是定位社区商业,自然也不会建设大型的商业综合体。


北蔡大华区域

如果没有后面大华逐渐改变开发思路,逐渐建设一片高品质商品房社区,北蔡整体的配套能级的骨架其实还是当年动迁房社区的水准。

展开一下,放大到整个浦东来看,其实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困扰着北蔡大华。

等到后面城市边界继续拓容向南发展,不仅仅是北蔡大华,甚至南侧的杨思、三林地区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板块大部分区域都建了动迁房,限制了板块的发展上限。

但是话说回来,我虽然自身不强,但是优秀是比较出来的,可以靠比较菜的对手的衬托。

浦东整体的城市化水平都无法和浦东媲美,和北蔡同等级地段中,像北蔡这种各类日常生活配套都很齐全、烟火气很足、房龄新品质不错、城市界面优秀的区域也几乎没有。


北蔡的商品房

浦东新建的商品房大多出现在中外环、外环外,房龄新配套更健全,但是地段又比不上北蔡。

而且经过二十年的持续滚动型开发,北蔡也不缺高品质的次新房社区,产品力并不落伍。


大华锦宸府

就综合实力而言,北蔡大华虽然单拿出一项不是最强,但是综合实力却很不错。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问,自身没产业区不就代表着房价的购买力支撑不够吗?

需要注意的是,我自己区域内没有,不代表我没有产业购买力。

浦东的产业区一般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上班,和以前进场上班,晚上坐班车回家的思路差不多。

因此是不是身处产业区内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留住产业购买力,这点北蔡的优势很大:

城市界面不错、社区品质不错,配套不突出但是好在均衡。

北蔡的位置正好是被产业区包围,其实完全不缺产业购买力。



上游有陆家嘴的外溢客群,东部有张江的产业客群,同样还可以吸收来自前滩的购买力;

板块内部还有大量的地缘置换改善购买力,北蔡大华的房子完全不愁卖。

不过按照上文这么说,那北蔡大华配套能级弱一些不是问题——在浦东还算有优势;

自身无产业不是问题——因为一圈产业区,那么这两年房价暴跌的核心原因是啥?难道是因为学校比较弱?

精研全市板块 独家卖房买房逻辑分析

私信免费咨询更多板块买房避坑建议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自然不会是因为学校——因为学这点已经在价格中做出了体现,北蔡大华一直都没有xq溢价。

北蔡大华近两年房价暴跌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个价值梯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楼市鄙视链问题。

在浦东的置换链条里,中产改善的第一板块一直是联洋,北蔡其实一直处于第二梯队。

如果是一个中产客户,拿着一千多万预算去看房,无论是联洋还是同属内环的花木、源深、洋泾、或者是内中环的北蔡大华,基本都是必看选项。

而众所周知,联洋的房价近两年发生了暴跌,房价跌去了三分之一,整体的价格梯度发生了降级,从原来的三房1500万门槛降到了1200万。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整体购买力的价格预期缩水,鄙视链下游板块的总价梯度都发生了缩水。

2022年,在联洋买仁恒河滨城的两房一度要1400-1600万,三房要2300-2500万。



这个阶段,在北蔡买宝华大两房1200-1300万是合理的,完全是符合鄙视链上下游的站位。

但是到了这两年随着联洋的暴跌,仁恒的两房跌到1000-1200w,三房门槛变成了1200w+,

北蔡大华的价格体系自然要跟着下落,两房基本上限也就是1000w左右。


浦东内环的板块

而北蔡内部,也有属于北蔡自己的鄙视链,整个板块各个社区的价格,会跟着联动下跌。

如果拆解到下跌的细节,联洋的下跌核心原因最显著是陆家嘴的购买力受到了杨浦、闸北等区域新房的大量分流;

此外也叠加了全市的普跌、联洋自身业主所处行业的不景气带来的情绪型抛售等原因,联洋的房价甚至出现了超跌。

而北蔡的一部分购买力来源和联洋相同,也会受到影响;

而来自张江的购买力,近两年又受到新杨思、金桥、张家浜、唐镇等区域大量的新房分流,因此北蔡的房价才会下跌的比较厉害。

好在,随着新房供应巅峰期的结束,来自新房供应量冲击如今正在逐渐降低。

因此,无论是联洋还是北蔡,在最近的复苏行情里表现十分不错,价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

结语

至于北蔡区域新开发的楔形绿地区域,虽然也叫北蔡,但是和北蔡大华的成熟度相比还是差距太大。



板块目前是启动初期,等到路网成熟、有基本生活配套至少得五年,等到区域成熟至少得十年时间。

而从位置上来看,相比于沿着杨高南路的北蔡大华,北蔡楔形绿地这区域也更像是张江的附属居住板块。

对于来自浦东市区方向的居民吸引力有限,最多就是分流一些来自张江方向的购买力。

而从定位上来看,这个区域地块容积率普遍2.0以上,产品很难像北蔡大华社区一样吸收到更高层次的改善群体;

中长期来看,无论是北蔡的地缘改善居民,还是张江的改善客群,北蔡大华区域仍然是置换的优选。

当然,这不意味着北蔡大华的所有社区都值得选择,虽然北蔡大华整体的房龄比较新,但是小区品质也参差不齐。

北蔡虽有宝华、大华斐勒公园等高品质社区,却也有1、2、4、9、10街区这样的动迁房,北面一街之隔还有大量老破小。

具体的标的选择仍需谨慎,如果有拿不准的地方,欢迎找我们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