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北京报道
电影市场步入大IP时代。
2月5日,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春节档票房95.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6%;观影人次1.87亿,同比增长14.7%。档期票房、观影人次双双创下历史最佳纪录。受此推动,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北美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第一。
背后是,大IP影片的胜利。
春节档上映的六部新片票房分别为:《哪吒之魔童闹海》48.39亿元,《唐探1900》22.78亿元,《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9.98亿元,《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5.92亿元,《熊出没·重启未来》5.09亿元,《蛟龙行动》2.74亿元。
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均为IP及系列化电影。
截至2月5日0时,“哪吒”系列两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超100亿元。2月1日,《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票房就已突破百亿元。
这都说明了大IP模式已在中国电影市场落地生根。
客观上,《唐人街探案》系列无疑是大IP模式的开创者之一。
2015年,由陈思诚执导,王宝强、刘昊然主演的《唐人街探案》上映,该片总计拿下8.22亿元票房。2018年,《唐人街探案2》上映,拿下33.97亿元票房;2021年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拿下45.23亿元票房。2020年,《唐人街探案》开始推出相关网剧。
从IP打造来看,《唐探》系列与包括模玩、文创、3C、小家电、服装服饰、食品饮料等超过50多个品类的产业均有衍生开发合作,且还有游戏、实景娱乐等领域开发规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拍摄《唐人街探案》时,陈思诚团队对于系列化已有明显规划,可那时投资方并不太相信如此宏大叙事。“对投资人来说,你画多大的饼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城一池是赔了还是赚了。”有主创团队核心成员说。
《唐人街探案》与《唐人街探案2》的第一出品方均为万达电影旗下公司,从《唐人街探案3》开始,第一出品方变成了陈思诚旗下壹同制作相关公司,万达影视为第二出品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唐人街探案》电影的相关版权收益壹同与万达各占比例,新的系列壹同制作会更有主动权。
“哪吒”系列则更多是光线传媒主导。
2019年,由饺子(原名杨宇)编剧并导演,光线传媒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该片总计拿下50.35亿元票房。
此后,市场对于续集报以热烈期待,但上映时间多次延后。
直到2024年4月,光线传媒对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档期预计还是当年暑期档。
背后是,加码的制作。据媒体报道,《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近乎 “变态” 地追求极致。光是剧本创作就耗时2年多,后期制作更是长达 3年。给团队提出诸多 “不可能完成” 的任务,特效镜头超过《哪吒1》全片镜头量,角色数量增至第一部的三倍。五年时间,参与《哪吒2》项目的工作人员超过4000人。
如此“苛刻”要求,也锻炼了光线团队,成为这家电影巨头的竞争壁垒。
需要看到的是,饺子在“哪吒”世界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一出品方为光线传媒,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排名第一的出品方变为了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穿透之后这家公司大股东为饺子(杨宇),他持股占比为56%,光线传媒旗下彩条屋持股30%。
除饺子持股的公司外,《哪吒之魔童闹海》其他出品方均为光线传媒旗下公司。
这也是大IP模式特质,只有大公司能操盘,而核心创作者将掌握越来越多主动权。
但也要看到,巨额收益另一面是同等风险。
同在春节档上映的《蛟龙行动》就呈现了大IP模式巨风险的特质。2024年4月,博纳影业董事长、创始人于冬在北影节相关论坛上提到,博纳已经把资金全部集中在《蛟龙行动》。“因为周期过长,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需要准备的周期过长,就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焊在这了。中小影片可能要停下来,要等这个片子上完。所以这两年博纳影业的片少就是这个原因。”他称。
据该片发行通知,《蛟龙行动》投资方分账比例为43%。而在电影发行公司与投资制片公司分账环节中,发行公司将代垫的宣发费用和一定比例(一般为发行收入10%至15%左右)的发行佣金扣除后,才会将剩余部分分配给投资制片公司。且春节档宣发成本非常高。
这意味着,依靠《蛟龙行动》在春节档仅2.74亿元的票房,博纳大概率巨亏。
《蛟龙行动》是《红海行动》的续集,由林超贤执导,主演包括黄轩、于适、张涵予、段奕宏等。《红海行动》在2018年春节档上映时,起初表现并不出彩,最终实现逆袭票房超36.51亿元。
博纳提到,“《蛟龙行动》作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用前所未见的规模和工艺,定义了全球潜艇电影的新标准。为了影片拍摄,片方1:1打造了长达120米 ‘龙鲸号’潜艇。”可见投入之大。
另外,博纳影业面临着巨大现金流压力,本来是想靠《蛟龙行动》翻盘的。
业绩预告显示,在2024年,博纳影业预计净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之间。2024年三季报显示,截至当期,博纳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3.42亿元,在2023年同期为8.81亿元。
背后是电影市场疲软。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425.02亿元,较2023年下降22.6%;观影人次10.1亿,较2023年下降 22.3%。博纳提到,2024年,其投资与发行影片共7部,取得票房成绩 46.97 亿元,较2023年下降 31.9%;截至2024年12月末,博纳共拥有影院111家,银幕908块,2024年该公司旗下影院票房收入7.2亿元(不含服务费),同比下降31.2%。
正是在严峻现金流压力下,博纳选择近期向韩寒旗下上海亭东借款不超过4000万元(含)用于业务发展。
“我们得有勇气拍更硬核的电影、拍更猛的电影、拍真正的大制作重工业电影。只有真正让观众有沉浸感、让观众有值回票价感受的电影,才会把那些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吸引回影院看两次看三次,如果中国电影一年有至少十部《蛟龙行动》这种体量的大片,那么电影就不会被观众抛弃。”近期,于冬发文如此解释巨资投拍《蛟龙行动》原因。
曾经,于冬是此种模式赢家。
2021年 ,博纳出品的《长津湖》在国庆档期上映,该片以57.75亿元票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及2021年全球票房亚军。受此推动,当年,博纳营收达31.24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89%。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投拍《长津湖》时,博纳现金流也很紧张。
总体来看,大IP模式正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主流,此种模式在变现效率上具有天然优势也有着巨大风险。
至少创纪录的春节档证明观众依旧在,这是大IP模式落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