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科技传播·智见

COMMUNICATION

gg

2025年1月16日,教育部印发新年一号文件《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围绕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对科学教育进一步精准发力,强调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小达人”。

当前,研学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已然要成为科学教育实践中的“新顶流”。

据报道,2024年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海外研学游人数增长120%。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凭借着生动的实践活动和真实的学习情境,研学兼容了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既极大地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给孩子们提供了与科研人员、研究机构深度接触的机会,也通过“游中学”“做中学”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概念化成鲜活的实践记忆,在自由探究中最大程度激发每个孩子的创意和行动能力。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科技研学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亟待深思和改进:一是研学尚属新兴产品,当前市场鱼龙混杂、准入门槛较低,许多研学机构往往由旅行社转型而来,重盈利而轻教育,一些天价研学产品实则以游代学,仅仅在各个博物馆、机构、景区打卡一游,弱化了研学真正的教育价值;二是科技研学相关的专业人才短缺,由此导致研学课程设计缺乏深度,甚至错误百出,遑论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做出专业指导。

一直以来,上海科技馆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探索科创教育的新模式、新边界。

2024年,上海科技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科学与文化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敦煌实践行动,对科技研学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项目由科技和文化两个头部场馆联合策划推出,保障了研学的公益属性和教育品质。在学生选拔上,项目坚持秉承着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委一不问成绩,二不问学校表现,而是侧重于考察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多元的实践经历。

通过在上海百所学校中重重“海选”,40多名中学生脱颖而出,前往敦煌开展了为期5天的科学和文化融合之旅。期间,讲师团为研学质量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中既有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精心授课,也有资深天文学家全程跟团互动。孩子们不仅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和文化的魅力,还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深度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对研究学习的热情。

一路上,孩子们问题不断,有人注意到莫高窟、榆林窟都是依河而建,思考河水在造窟中的作用;有人计算如何开凿石窟最省力,有人好奇指星笔的设计原理……在这场研学中,科学学习不再是扁平的认知移植,而一次次孩子们与世界、与生命的深度对话。

寒假来临,又一波研学热潮正在开启。孩子们对世界、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更多优质的研学产品去承载,也需要社会各界共集资源、通力托举。

首先,需要文旅、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各地优质研学资源的挖掘和布局,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构准入标准,加强对研学市场的规范和监管,推动研学产品的专业化与标准化。

其次,亟待加强科技研学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构建科技研学从业人员的准入、培训和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研学从业者的专业门槛,保障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深度。

此外,可由科学家、教育专家、博物馆专家、媒体等组成跨领域的研学智库团队,从指导课程开发,到提供实践支撑,再到打造场景赋能,探索构建多方协同的研学开发机制。同时,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调动家校网络,让研学效果持续延续到学校学习和家庭教育中,让研学真正成为科学教育生态的有机部分。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在呼吁,“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好的科技研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科学梦想的扬帆试航。要让科技研学真正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助推器,最终离不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让高质量研学蔚然成风,让更多“科学小达人”在创新之旅中持续成长,方能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本文作者宋娴研究员是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协青工委常务委员,入选上海东方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文章将刊载于《世界科学》杂志2025年第4期“科技传播智见”栏目。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点击左侧图片或以下方路径选购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