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蛇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
会议要求,要以标志性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改革部署,扎实推进省委确定今年重点实施的92项改革任务,确保年内完成既定目标。
“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山东为何要抓改革创新?
因为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深化改革创新是山东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
1月7日拍摄的位于山东省莱州市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过去一年,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选取重点、堵点、难点,细化推出414项改革事项,着力解决市场关切、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看产业升级——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5个、居全国首位。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加快发展,首条百兆瓦钙钛矿电池中试线成功运行。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钢永锋优特钢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落地开工。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
看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崂山实验室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效。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36家。新建空天信息、铝产业先进制造省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49家。
看绿色转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加快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招远核电一期获得国家批复,核准和在建核电机组1003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
大批国产汽车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结等待装船出口(1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山东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新春第一会”不仅是工作动员令,更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冲锋号。
抓改革创新,2025年山东要着重抓好10项重点改革任务,并提出加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认为,10项重点改革,第一项为“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分类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上述改革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地方融资平台的根本定位,是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投公司从城市融资建设主体转型为城市运营和服务主体,从城市服务商转型为产业投资运营商的步伐有望加快。
此外,在10项重点改革举措的第九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土地要素高效协同、资本要素多元供给、技术要素加快转化、数据要素创新利用,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杨畅认为,其中“数据要素创新利用”是一大亮点。前期通过加快优化制度供给,已经为数据要素发挥活力奠定了基础,后续通过如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以及高质量数据集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的活力,创造增量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李江涛认为,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对于像山东这样的经济大省来说,有三重意义:一是对传统的优势进行升级提档,使传统优势能保持;二是做产业布局、科技布局等新的布局,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动力和活力;三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