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上,一艘艘货轮缓缓驶过,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见证了无数国际风云变幻。2017年,巴拿马正式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决定曾被视为中巴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按照约定,巴拿马的“一带一路”成员国身份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到期后,如果双方无异议则自动延长三年。从2017年到今天,这一身份已经延长两次,然而,六年后的今天,在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的公开威胁下,巴拿马最终选择向美国屈服,这一行动不但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更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的现实困境。



(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会晤巴拿马总统穆利诺)

巴拿马运河自1914年通航以来,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这条82公里长的水道每年承载着全球约6%的贸易运输量,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对美国而言,巴拿马运河是其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支点,控制这条水道意味着掌控东西半球的海上命脉。

2017年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决定打破了美国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在巴拿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港口扩建、铁路升级等项目,这些投资为巴拿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巴建交后,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15%,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



(战略水道:巴拿马运河)

然而,巴拿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难以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要知道,巴拿马当年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后来在美国的策动下才独立建国,而巴拿马独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要控制巴拿马运河。即便是如今,美国依然在巴拿马设有多个军事基地,并对巴拿马政局具有重要影响力。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拉美地区的外交攻势,试图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张。

作为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的言论直接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强硬立场。在巴拿马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前夕,鲁比奥公开表示,如果巴拿马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将面临“严重后果”。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反映了美国对拉美地区传统势力范围的执着。



(霸权主义是美国的核心外交思想)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警惕源于其地缘政治考量。由于美国是一个美洲国家,而目前全球的主要列强依然集中在欧亚大陆,所以美国对于美洲有一种特殊的“控制欲”。1820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曾经提出著名的“门罗主义”,即要求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事务,作为回应,美国也承诺不干涉欧洲事务,从那时开始,美国就把拉丁美洲当了自己的“后院”。而最近几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和影响力扩张,已经被美国视为对其“后院”的直接挑战,为此,美国不断通过经济援助、军事合作、政治施压等多种手段,试图维持其在西半球的绝对主导地位。



(美国的霸权是巴拿马根本无法对抗的)

不难看出,虽然巴拿马政府宣布退出“一带一路”,但其决策过程无疑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中国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美国的政治压力又难以承受。这种两难处境正是许多中小国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的决定,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尽管国际社会倡导平等互利的原则,但现实政治中,强权依然主导着国际秩序。巴拿马的选择并非个案,近年来,多个国家在美国压力下调整了对华政策。



(如今中国的工业实力已经达到了相当惊人的高度,但要把工业实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和政治地位,则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一事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布局,也可能对其他参与国产生示范效应。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应对大国压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新课题。



(要如何破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巴拿马运河的潮起潮落,见证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轮回。今天,面对新的国际格局,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的事件提醒我们,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有效对抗强权政治,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不仅仅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也是世界最广大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巴拿马的事件提醒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面对强权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有效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并且保障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