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圆突然发现,自己的小猫的眼睛红了。

为了给小猫做检查,张圆花出去1200元,但换得了医院检查单上的一行字:小猫白球比低且贫血,可能有传腹。

为此,张圆前前后后救治了半年,终于把自己的小猫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但是小猫走路的样子还是一瘸一拐,无法恢复如初了。

这只小病猫,是张圆在某一线城市商场一楼领猫馆“免费领养”的第二只猫。然而,小猫从确认“领养”到发病,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

领养时,她和商家签了一份“领养协议”。协议规定张圆可以“无偿领养”这只小猫,意思是,她不用花钱买猫,不过每月需要缴纳300元到领猫馆的小程序上,用于在小程序里购买猫粮、猫砂等小猫的用品,并连续缴纳24个月。



有网友分享自己签署的“领养协议”/图源:网络

张圆一直想要领养代替购买。当时,她真以为店里的猫狗都是流浪救助回来的,“他们(商家)不是说是买猫,是领养的”。

在带回第一只小猫时,张圆并不在乎小猫“感冒”。后来在接连不断地救治中,张圆才知道,原来小猫并非如店员所说只是小感冒,而是感染了杯状和疱疹病毒。在带回家的第三个月,这只小猫又被检查出了遗传病。

如今,即使商家已经倒闭了,张圆也还得交着两只小猫总计800元每月的分期款。“对方不肯解约,至今还没有解决这个事,只能说普通人维权真的太难了。”

事实上,张圆不是孤例。

随着养宠风潮的盛行,这种以“免费领养”为噱头,实则让人“贷款买猫”、捆绑销售小猫用品的行为,其实就是所谓免费领养馆的惯用套路,如今被大量曝光并形容为“猫贷骗局”。

严重的,就算猫不在了,那些年轻人还在继续给领养馆打钱。



“充话费,送手机”的商业模式迁移

“猫,送你的。”在某一线城市的一家领养馆内,店员对盐财经记者记者说:“我们就是赚点猫粮、猫砂钱。价格在298元/月到498元/月之间,签24个月,猫粮猫砂和平台上的价格一样。”

店员所言非虚。曾经在领养馆工作过的秋林缅因猫舍主理人白熊告诉盐财经:“说实话,这只猫是亏的,利润其实就是猫粮的利润”。

这就是领养馆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早年间“充话费,送手机”的策略,核心在于能不能把赠送的产品成本,均摊到需要购买的产品上。



猫咪领养馆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早年间“充话费,送手机”的策略/图源:网络

成本有哪些呢?

从领养馆来看,除了店租水电之外,产品成本指的也就是猫和猫用品的成本,收入便是消费者每月充值的金额。

其间,还穿插了一个代扣费的金融系统,用以持续连接此笔交易。

曾有做“领养系统代扣费项目”的金融公司找上门,询问橘南猫舍主理人颜玉涵是否有意向合作。“他们说,只要进入他们的系统,后面不管是自动扣款,还是用户不交费的征信处理,他们都会帮我搞定。”

“这种在教育培训贷款里特别常见,比如消费者每月要给我500元,那么消费者打完钱后,有50元是这类公司的佣金,他们赚的就是这个佣金。”曾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颜玉涵深谙此类公司的盈利模式。

猫的“进价”又是多少呢?

某一线城市领养馆店员说道:“我们的猫,是从吉林那边的基地过来的。”

如果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则不难发现,许多繁育基地都会提到自己是领养馆的“供货人”,俗称“批发商”。某活体供应链基地负责人,在社交平台中提到:“我们现在供货价(猫)在200元到1500元不等。一线城市领养馆比较多比较卷,拿1500元左右的(货)会多一些,这属于通货类的精品”。

如果加上小猫飞抵目的地的路费,这笔“进价”最高预估在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后续商家需要从消费者手中赚到这个数目,才算平账。

那么,光靠猫粮和猫砂,可以赚回这部分成本吗?

“我可以很直白地告诉你,现在一些大牌猫粮做出来一吨也才13000元,更便宜的,一吨5000都有。这种是很垃圾的粮了。其实这里面水分很多,利润很高的。”白熊解释道。

颜玉涵曾走访过几十家猫粮工厂,自己也创立了猫粮品牌。他直言,“业内人一般会认为从猫粮工厂里出来的成本至少乘以2,才是到消费者手里的猫粮的裸成本。而裸成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一般,从工厂出来后,一袋猫粮的裸成本,除了猫粮本身之外,还会包括包装袋、包装箱、仓储物流和损耗等一系列费用。

从好到次,猫粮有可能用鲜肉、冻肉、肉粉甚至是淀粉做成,“(鸡)肉粉一般在8元一斤左右,淀粉一般来说是6到7元一斤,再往下便宜下去,就有可能是一些奇怪的东西了,比如蒙脱石散。最便宜的猫粮确实可以做到4到5元一斤,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裸粮成本在5到50元一斤的区间内。”



猫粮的裸成本,除了猫粮本身之外,还会包括包装袋、包装箱、仓储物流和损耗等一系列费用/图源:视觉中国

颜玉涵向盐财经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工厂出来是20元一斤,一斤包装袋的成本可能就是2到3元,包装箱贵的可能会到4—5元一斤的价格,便宜的话0.8—1元就能搞定;物流最便宜的,也要2—3元一斤;接下来就是猫粮的品牌方和渠道都有利润(这部分会分摊到猫粮成本里)。

如果只单纯卖猫粮,竞争就会比“捆绑销售”激烈得多。颜玉涵解释道:“猫粮是猫最重要的产品,大家会愿意给猫咪选择信任度更强的品牌,随便推一个品牌,是行不通的,但是捆绑销售会是很好销售的一个方式。”

从纯商业角度来探讨,这个模式是可行的,甚至还缩短了消费者在购买时的决策链条。但颜玉涵拒绝了金融公司的合作邀请,抵触做“领养+捆绑销售”的售宠模式。

白熊直言:“自己猫舍繁育的猫,可舍不得这样做。”



一个活体变成了一场融资游戏

至于猫和猫用品的“质量”如何,就要看老板的良心和消费者的运气了。

以成本计算,不难看出,按照品质较好的标准去选择猫和猫用品,领养馆商家的利润是非常薄的。而如果是正常做生意的商家,为了避免后续一到两年的“拉扯”,一般会选择健康小猫和品牌猫粮。

林沫就没有受骗的感觉。她的小猫不仅健康可爱,门店的店员和老板也非常负责,提供的猫粮也是品牌猫粮。

“买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有类似骗局了,但是看得出来老板和店员们非常爱猫,小猫刚到家拉肚子也一直保持联系帮我解决。”现在,林沫只是担心,门店会倒闭,“感觉生意很难做,而且这边的商场店租很高,店铺倒闭率也很高”。

白熊确实觉得生意难做,“(正经商家)到处在押钱,它(领养模式)需要你一两个月内卖到100只左右的猫,店开着才有意义。它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东西,并非赚快钱。差不多要到第8、9期才能保本,也就只是给商家一个每月进钱的安全感。然而对于一个社区店来说,基本到第四五个月,周边市场就已经饱和了”。

从行内人的角度出发,白熊认为正常经营的商家至少面临两种风险,因此对“领养模式”有顾虑。

一是消费者“断供”的风险,“也就是扣芝麻信用分,不上征信”。

二是“自己的小猫到新家有可能过不好”的风险,毕竟以购买门槛区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和经济实力,本就是一条可行的市场准则。

但无论消费者断供还是小猫后续出现问题,受损的只是商家、消费者和小猫本身,做代扣金融系统的人、带着消费者走贷款流程的人,则“隐身”拿钱。

在活体交易里做金融生意,甜头出现了。于是,活体交易变成了一场融资游戏,领养市场中诞生了另外一批人:加盟商。



活体交易变成了一场融资游戏/图源:网络

在加盟模式下,这些加盟商相当于“中央厨房”,保障加盟者的进货渠道,包括猫和猫用品。可以说,他们不再只靠一只猫来赚钱,还依靠金融赚钱。

要知道,做线下店的,需要十几万的本金,而做线上模式的,几千块钱就可以开始干。

当然,加盟者也需要给加盟商缴纳一定的加盟费用,费用在几千到上万不等。无一例外地是,这些加盟商家都宣传,“加盟领养馆,轻松赚百万”。

“做加盟,他们其实就是让你做数据,(把)数据(做得)好(看)给资本看。好玩的是,你所有的猫、猫产品都得从他那里拿,但是店开不开得下去,跟他们没有关系。”白熊无奈地说。

加盟主要是吸引一些没有渠道的人。白熊补充道:“大部分领宠馆也不是行内人在做,其实是行外人在做。他们会请一个行内人来帮忙,负责小猫的调理和售后模块。”

这正是如今领养馆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而这个模式已经在茶饮、零售行业验证过无数次。



如今猫咪领养馆越来越多/图源:网络

做了12年繁育的猫舍主理人敏敏评价道:“和一些行业协会的会员聊过,这个(加盟)模式可能也不是寻求长久发展的,只是(总部)赚一个快钱。”

既然赚钱很难,从加盟总部那里赚钱更难,对于领养馆单店来说,那便只能向下传导压力。于是,一些黑心商家涌现了。

“为了提高成交率或者利润,骗局无非两种。一种是隐瞒,比如隐瞒疾病,或者黑心商家会卖星期猫(带回家一个星期就病死的猫);一种则是过度承诺,比如承诺保障两个月疾病,但是一个月后就不管了。”白熊向盐财经提到。

而从消费者张栗告诉盐财经的经历中我们得知,骗局还有第三种模样——为压低成本,商家后期开始选择三无猫粮,或减少猫粮猫砂的提供量。

如果以最低成本来喂猫,颜玉涵测算过,一个月只需要三四十块钱。

只要还没解约,消费者还在被固定扣费,小猫是病了还是死了,便已经与这个利益链条无关了。

在黑心商家的眼中,领养模式里的“商品”小猫,如果死掉,反而是件好事。因为这恰恰意味着,商家不需要再交付猫砂猫粮,“纯赚”分期费用。

齐岩冰律师就此提醒:“无论是否付费,在领养前,商家都负有诚信告知的法律义务,对于将被领养的宠物的来源、身体健康、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应对措施等如实向领养人进行告知并提供相关凭据。”

“如果没有尽到提前且充分告知的义务而出现损害,或在处理风险过程中有过错导致损害扩大的,就应当承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等法律责任,如果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或商家属于根本违约的,领养人还可以解除合同,并主张商家退还已付款项,对损害进行赔偿。”



良心与市场

敏敏几乎是国内第一批布偶猫繁育人。2012年,她从国外购入种猫,开始了她的猫舍生涯。彼时,国内正在经历消费升级的阶段,宠物对于购宠人来说,也是一种“象征”。血统信息、猫在猫舍的生活质量和比赛奖项,统统都要纳入到购宠的需求清单里。

她还记得,最开始的宠物市场、购宠环境还不是这样的。至少,还没有“免费领养”的模式。后来,市场逐渐火热起来。

“(但)行业其实没有标准,它真的靠繁育人的自觉。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还是挺‘抱团’的,比如猫一定要绝育后才给到家长,或者繁育权必须出给靠谱的猫舍。”敏敏说道。

然而,做猫舍,毕竟是为了盈利,为了赚钱。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宠物行业的时候,“就有人觉得我为什么不卖繁育权,我要赚钱,你不卖我卖。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开始是正规做猫舍的,但可能不太会营销,后来做不下去了,为了生存,慢慢也就变成了基地。而且它们(基地)转向特别快,没有一个持续在做的品种”。

品种猫的大型繁育工厂慢慢诞生。猫,从一个给予人爱、也教人如何去爱的生命,变成可被量化的商品。



认养馆里正等待被领养的猫/图源:网络‍‍

在猫基地、猫工厂里生存的小猫,幸运的,能活到在千里之外的门店里找到主人;不幸的,可能就在“优胜劣汰”的猫工厂里,被人道主义毁灭。

同为品种猫,命不同。工厂里不会出现一个像敏敏这样的人,给小猫补充各类补剂,弥补小猫先天的不足。

成为商品,量产是必须的。猫工厂里的猫,可以一年三胎,甚至四胎,无休止地生;还可以串品种生,只要好看,有遗传病也暂时“无碍”。

“在正规猫舍里,为了保证猫妈妈的正常休息和身体健康,基本上两年是不会超过三胎的。一窝里面肯定不会都是长相好看的,我是好的丑的都要留着的,哪怕想个办法给它找个领养。”敏敏说道。

可是,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如果只是商品,那么这些猫从何而来又有多大差别呢?

“现在消费者都在消费降级,有些人就觉得没必要,我不需要猫住别墅,它养笼子也可以。”敏敏无奈地说道,“你说我们和这种批发基地比,我们的(价格)优势在哪里呢?”

而另一种情况是,免费领养的模式一出炉,又把本身从繁育基地进猫后又卖出的一部分商家挤占出去,因为他们的客户群几乎重叠。

从2024年夏天开始,敏敏的猫舍就处于亏损的状态。“从2024年开始购猫环境就越来越不好,倒闭的猫舍也越来越多。心里面想着猫都养了这么多年了,也不太舍得就这么放弃了。”

与现实遇冷相比,市场数据则是火热的。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3400亿元;2023年国内宠物猫家庭渗透率约为16.4%,预计2026年将达到18.6%。



2024年,中国的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3400亿元/图源:艾媒咨询‍‍‍‍‍‍‍‍‍‍‍‍‍‍‍‍‍‍‍‍‍

这些数据诱惑着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个重资产行业,前仆后继地进入,铺开又倒闭的免费领养馆越来越多,却忘记了猫的命运、人的情感。

如果在这个市场里,只有做一个狠心的人才能够生存,那么在市场里留下的,又会是什么商家、消费者和猫呢?劣币是有可能驱逐良币的。目前暴露出来的“猫贷骗局”,恰恰证明了这点。

敏敏觉得自己连说倒闭的资格都没有,“我这么多猫,我放不下它们,空调该开还是开,生病了该医还是医”。她实在做不到和新闻里倒闭的猫咖一样,把猫就这么留在店里自生自灭,拍拍屁股就走了。

但也有朋友劝敏敏先停一停,等市场形势好了再开张。

敏敏却说:“猫也不是什么机器,你把开关关了,放厂里放着盖块布,到时候电一插,机器就能动起来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