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振兴中国足球无非发展青训、留洋欧洲两条路,虽然很多国内俱乐部“支持球员留洋”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可是当涉及个人利益便原形毕露,回顾之前冯潇霆、黄博文、韦世豪、包括自由身转会中超的郑智,无一不是受到高薪诱惑,义无反顾选择回流的。





曾记得韦世豪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坦言,国内环境(给的)钱太多了,我觉得作为中国球员太幸运了。从球员的角度,钱多、事少、离家近,实在没理由拒绝,只不过,导致的恶果就是中国足球始终在低谷中蛰伏。







近日,日媒《超级世界足球》发表了一篇题为“中超联赛待遇太好,长期来看弊大于利”的文章,文中提到随着侯永永、吴少聪等球员在新赛季重返中超,在53个国家的顶级足球联赛中,中国球员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究其根源就是“高薪”。



其实,日媒的评价还算是基于客观事实,尽管中超联赛在经历了一段“金元足球”泡沫后,已经对薪资进行了限制,但与欧洲许多联赛相比,中超球员的待遇仍然相当可观。据了解,侯永永从挪威甲级联赛转会至中超升班马云南玉昆,年薪高达500万元人民币,这一薪资水平即便放在挪超也是望尘莫及的数字。





此外,中超联赛的平均年薪也远超韩国K联赛和日本J1联赛。这种高待遇的现状,使得许多中国球员更倾向于留在国内联赛,而不是选择前往欧洲联赛历练。



从球员个人角度来看,留在中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然而,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彻底限制了成长空间。欧洲联赛的竞技水平、节奏强度、训练体系都更为先进,对于球员技术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想武磊在西班牙踢球期间,轻伤不下火线,甚至隐瞒伤情,为的就是能保住固定轮换的位置,再次回归中超肉眼可见的涨球,不仅力压一众外援夺得联赛金靴,至于超本土球员几个档次,就更不用说了。





每每遇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强队时,国足都是“少输当赢”,倘若能打平绝对算意外惊喜,因为对方核心球员往往在欧洲五大联赛也是铁打的主力,反观我们大部分国脚在中超也不过是外援的陪衬,拿什么抵挡旅欧军团的冲击呢?





当然,造成如今局面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球员身上,一方面,青训体系百废待兴,后备人才匮乏,可供选择的优质球员本身就不多;另一方面,职业俱乐部的运营模式过于“短视”,特别是有些球队信赖国外俱乐部的“眼光”,欧洲俱乐部都能相中的球员,能力肯定错不了,头顶海归光环几乎等同于获得了“免检证书”,奇货可居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必然逻辑。



国内联赛高薪看似为了助力足球发展,却成了束缚国内球员走出去的“绊脚石”,刚有在欧洲冒头的新人,立马成为国内俱乐部竞相追逐的猎物,指望这样的环境培养出高水平球员简直是天方夜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