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越来越不爱看电影了”的魔咒。
在今年春节档,算是彻底打破了。
8天,100亿票房,2.07亿总出票。
创造新纪录!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
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氛围下。
最大的功臣,当然还属我们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无敌傲娇可爱魔童哪吒了。
《哪吒2》到底有多火?
说实话,真的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才是活久见。
票房一路逆跌,遥遥领先,7天就破了50亿。
光看数据,还无法真正感受到震撼程度。
看看堪比“春运”的热闹现场吧。
河南一家影院,一天就排了99场《哪吒2》。
10分钟一场的排表,真的像极了叫不醒我们的一大串的起床闹钟。
为了让大家都能趁假期赶上趟儿。
老剧场灰尘还没擦干净,就被安排上了。
人工取票,人工检票,也没耽误大家的热情。
2000多座的省人民会堂厅,也出来营业了。
在这样的地方坐着,谁还敢不安安静静?
要说最牛的地方。
那还是把倒闭的商场,都成功盘活了。
看电影这么多年,就说谁买过“板凳票”?
谁见过站票?
谁又见过这样的真正的“座无虚席”?
原来。
不是大家都不爱看电影了,只是没遇到真正的好电影而已。
不是观众不愿意买帐了,只是没遇见心甘情愿捧它走花路的对象而已。
(特此声明一下:本文不涉及任何营销,纯属个人偏好)
《哪吒2》空前火爆,观众看爽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幕也出现了。
事业粉儿们纷纷跑到出品方老总那里,又是催排期,又是求排片。
有人调侃王总成了哪吒2爆火的“唯一受害者”。
要我说,王总分明是做梦都得笑醒的那个最大赢家。
唯一“受害者”,还得“亲爹”饺子导演是也。
这几天,有一组对比图很火。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青丝忽已长白发。
五年时间,导演脸上肉眼可见的沧桑。
心疼归心疼,但也耐不住大家伙在线催更:
饺子导演,你别累着,但也别真闲着……
“渴了就写剧本,饿了就写剧本,困了也请写剧本”。
毕竟,大家都在担心,要是哪吒3间隔时间太长。
到时候自己已满头白发,还要和一群小朋友抢座位。
看着满屏的迫不及待。
饺子导演不语,只能埋头一张张画破亿的海报。
画出火星子,也不敢停下来。
谁让饺子导演,绝不为赚快钱,降低质量,从来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无论画海报的小事,还是5年一部精品的大事。
为了一个最好的哪吒形象,他可以画上100多张初稿。
为了让申公豹长毛,他可以把特效师“折磨”到离职。
为了一个镜头完美展现,他可以用上一年半的时间。
可没有饺子导演的苛刻。
没有他“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最后一部去创作”的决心。
我们又如何在大荧幕上,看到今天属于国漫的奇迹。
还在飞涨的票房,是真心换真心。
也是对所有认真极致电影人的最有力的回报。
可从“最穷导演”到“百亿票房导演”。
他逆天改变的底气,到底来自哪呢?
这个答案,或许和太多人想的不太一样。
100年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试图用一杆笔拯救世人。
饺子导演的故事,也要从“弃医”开始说起。
因为出身医生家庭,饺子导演听从家里的意见,进入了一家名牌医科大学。
可骨子对动画的深爱,让他在大三那年,便摸索自学起了三维动画。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丢掉了医学的饭碗,选择半路出家,弃医从漫。
纵使现实很残酷,毕业后他也从没想过放弃。
原本可以按部就班进入一家医院,拿着不错的工资。
他却把自己关进了家里,一头扎进动画世界里三年。
周围所有人都不理解,觉得他在瞎折腾,认定他在走向一条错误荒唐的道路。
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却坚定站在了儿子的身后。
没有工作,暗无天日的日子,又不幸遇到父亲去世。
靠着母亲每个月2000块的退休工资,“啃老”了三年。
那段时间,母子二人的生活过得很清贫。
几乎没买过新衣服,饭桌上几乎没荤腥。
可妈妈没有过一句抱怨。
她只是在旁边无微不至,照顾着一心创作的儿子。
她只是默默地,无条件支持着儿子的梦想。
饺子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
“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坚持和热爱,让他走入动画的世界。
父母的托举,则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
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无限的爱与包容。
他把这份爱也映射到了电影中。
我们看到了哪吒和母亲的舐犊情深。
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版本的父爱如山。
最重要的是,回归现实世界。
一个儿子40岁的逆天改命,让我们得以窥见了那个真相:
父母之爱,永远是一个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包容肯定支持,是可以让一个孩子迸发无穷力量的。
殷夫人是哪吒的光。
始终坚定的相信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妈妈,一定也是饺子导演一生永恒的光。
就像那对17岁学泡茶的双胞胎。
亲戚朋友口中的,“学的再好,也是个端茶送水的”。
没有劝退父母的全力支持:
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愿意干就是对的。
有这样开明豁达的父母为后盾。
他们的孩子,如何不成功?
就像曾经感动全网的那个父亲:
“你哪怕做服务员,你自己喜欢很重要”
“只要你自己开心,爸爸都支持你”。
有这样理解鼓励的父母为底气。
他们的孩子,又如何不幸福?
当我们羡慕于《哪吒》的成功奇迹。
更羡慕的是,有人,生在如此温暖有爱的家。
当打压式教育,贬低式教育。
被一些扫兴式父母,还在不断践行的今天。
我们也该知道了:
贬低只会让他失去自信。
打压只会让他永无安全感。
“一个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
这种成功的信念,会滋养出肥沃的土壤,让他这一生,都能不断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