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不如意,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手里没钱

没钱的生活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一旦缺钱生活上的困境就会接踵而来。



吃饭、住房、出行、健康等等都是耗钱的“高手”,越没钱压力也就越大,只能反复焦虑,并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又或是梦想能中一笔大奖,一步登天。

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体的最低生活水准,有专家认为可以推行给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政策,3-5年内每个月都发放一笔生活补贴,

这样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能再次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将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准推向更高水平。



而我国对于居民的收入是有着详细划分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215元的属于低收入人群

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9215--20442元之间的属于中偏下收入人群,因此这项政策如果真的能够推行,带给大家的福利远远不止到手的补贴。

一、满足基本需求,缓解生存焦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中低收入群体往往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面就面临着较大压力,而直接发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缓解他们的生存焦虑。



我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外卖员林志强,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

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和唯一的经济来源,风里来雨里去,月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房租以及日常生活开销,让他不堪重负,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之中。

但是如果能有这份补贴,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林志强的生存压力,让他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克里斯・加德纳,在生活极度贫困时,为了房租、儿子的托管费等四处奔波,

生活的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最穷的时候只能跟儿子在街角的长椅中相互依偎。

如果当时他能得到类似的经济援助,或许就能避免许多生活的窘迫,更早地摆脱困境。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给予中低收入群体一定的经济补贴后,他们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心理学角度来看,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比率。

简单来说,中低收入群体在获得额外收入后,更倾向于将其用于消费



以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为例,夫妻二人月收入共5000元,除去房租、水电费等固定支出,所剩无几。

当每月额外获得1000元补贴后,他们可能会选择给孩子购买新衣服、改善饮食,或者增加一些家庭娱乐活动。

这些消费行为会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装业、餐饮业、娱乐业等。

三、减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中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难以享受到与高收入群体同等的资源和机会。



通过向中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一些北欧国家,丹麦、瑞士等,都实行高福利政策,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财富再分配,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大量的补贴和福利。

这些国家的社会公平度较高,社会凝聚力也很强,犯罪率较低,人们的幸福感普遍较高。



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人们感受到社会公平,会对社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相反,如果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就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