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美关系的紧张升级,美国一边在全球媒体上高喊“和平”,另一边却在南海和台海不断“秀肌肉”。这边布林肯访华时满脸堆笑,三场会谈搞得还挺像回事;那边他回到美国后立刻对中国指指点点,甚至公开抨击中国“挑衅”。美国这波操作,真是一气呵成,让人目瞪口呆。

那么究竟是“谁”在挑衅?是中国守土卫国,还是美国航母开到人家门口“刷存在感”?



(《报告》称,在2023年,美军航母打击群和两栖戒备群大型编队8次进入南海)

2023年4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国,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三场会谈看似成果颇丰。双方聊了不少问题,从气球事件到俄乌战争,甚至还提到了恢复中美军事沟通机制。按理说,这应该是缓和紧张气氛的好机会。但转眼间,布林肯回国后在电视采访中突然“变脸”,直接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的“挑衅行为”,甚至说中美关系的下降已难以挽回。

与此美国在南海的军演却更加频繁,一艘艘军舰和侦察机不断逼近中国海域,引发了多次军事摩擦。中国方面则强硬回应,警告美方停止危险行为,否则后果自负。双方的博弈似乎已经从外交桌上的唇枪舌剑,逐渐演变成了海域和空中的实质性对抗。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试图把中国拉到“反俄联盟”中,但中国一直坚持中立立场,主张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布林肯对此颇为不满,甚至指责中国“不道义”。但问题是,美国自己支持战争机器,却要求中国站在它的立场上去谴责俄罗斯,这逻辑未免有点“双标”。

中国的中立态度,其实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卷入大国冲突,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考量。而美国的“道德绑架”,更多是希望通过孤立俄罗斯来强化自己的国际主导权。只不过,这种逼迫不仅无助于解决俄乌冲突,反而让中美之间的猜忌加深。

2. 气球事件,小问题为何成导火索?

今年初的“气球事件”堪称中美关系的奇葩插曲。一颗中国科研气球进入美国领空后被击落,美方大肆渲染,甚至将其与国家安全挂钩。布林肯访华期间再次提起此事,希望中国配合调查,但中方对此态度明确:这不过是个普通的科研项目,别上纲上线。

美国却不依不饶,甚至借此炒作“中国威胁论”。这场闹剧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不安。而中方拒绝配合的态度,也表明中国对美方施压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也让恢复军事沟通的努力陷入僵局。



( 2023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共同出席能源会议。)

3.谁在南海制造紧张?

南海和台海问题一直是中美博弈的核心战场。美国频繁派遣军舰和侦察机进入中国周边海域,甚至逼近西沙群岛,引发了多次危险的对峙事件。最近,一艘美军驱逐舰与中国军舰在南海“擦肩而过”,险些发生碰撞。而在台海上空,美国侦察机与中国战机的对峙更是让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美国的军事行动显然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而中国也毫不含糊,用实际行动表明捍卫主权的决心。可以说,南海和台海的频繁摩擦,正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缩影。

布林肯在访华期间曾提出重启中美军事沟通机制的建议,但这一提议被中方拒绝。原因很简单,军事沟通的基础是相互尊重,而美国一边喊着“沟通”,一边却加大对中国的军事施压,显然缺乏诚意。



(2024-4月份的安东尼·布林肯 图源:美国国务院)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国的“笑里藏刀”已经心知肚明。沟通机制的恢复,必须以平等和互信为前提,而不是单方面的施压和指责。中方的强硬态度,实际上也是对美方挑衅行为的直接回应。

布林肯访华期间表现得相当友好,但回国后却态度大变,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很有意思。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内部政治压力的结果。毕竟,对华强硬是美国两党共识,布林肯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变脸”其实是美国的一贯伎俩。通过在外交场合展现善意,试探中国的底线,然后在国内继续推动强硬政策。无论如何,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只会让中美关系的裂痕越来越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