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甚至会让你以为来到了火星?
近年来,伊拉克在国内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虽然降低了,但是这个国家实际却成了中东真正的沙漠风暴中心。
过去20多年,伊拉克的沙尘暴天气不但逐年增加,滚滚沙尘还影响到了中东其他地区。
从西亚到北非,阿拉伯人传统意义上聚集区域,正在迎来几千年来最严重的沙漠化。
面对越来越不适宜居住的环境,阿拉伯人是坐以待毙?是迁徙?还是要跟沙漠较量一番?
每周都能迎来沙尘暴天气
2022年5月,一位常年在阿联酋工作的中国人,前往伊拉克的巴士拉出差。出发之前,他在网上就看到过伊拉克各式各样的黄橙色天空,本以为那是假的。
谁想刚下飞机,迎接这位外国友人的就是扑面而来的沙尘。小伙儿原本戴了医用口罩,明显感觉不管用,还没走出机场就又赶紧多加了一层。
目力所及之处,他感觉自己来到了火星,世界末日恐怕也就是这种感觉了。而他去伊拉克的日子,正是一年中沙尘天气最活跃的时候。
中国小伙儿感觉身处外星球,伊拉克人对此已习以为常。每当强沙尘暴来袭,伊拉克政府干脆下令全国放假。
2022年4月中旬到5月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伊拉克就遭遇9轮沙尘暴侵袭。就在中国小伙儿抵达巴士拉当天,厚重的尘埃云,也笼罩在巴格达和其他城市上空。
根据医疗部门的统计,仅仅两三轮沙尘暴的侵袭,就导致一万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入院治疗。2022年4月的沙尘暴天气,还出现了死亡案例。
数据显示,每年春夏之际,受季风影响,伊拉克原本就容易遭受沙尘暴天气的袭击,但是近年来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沙漠化加剧,沙尘暴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加大。
西亚北非地区,传统的沙尘来源是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岛沙漠,但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伊拉克已逐步成为新的内陆沙尘来源地。
在伊拉克的西北部数个地区,连续几年出现了罕见的缺雨状况。没有有效的降雨,农民却还在继续开垦,干涸裸露的地表在大风肆虐下,更容易荒漠化。
与此同时,少雨还导致伊拉克境内两条著名的大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位持续下降。
水量少了,两岸很多农民遗弃土地到城市谋生,干涸的河床也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沙化。
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伊拉克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绿地几乎消失了三分之一。全世界,伊拉克和另外4个国家,最易受气候变化和荒漠化的影响。
根据环境部门的统计,2000年至今,伊拉克每年的沙尘暴天气次数,已经从过去的243天增加到了272天。
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下去,未来20年,伊拉克将会全年都笼罩在沙尘的天气中。这种恶劣的情况,也会影响到中东其他地区。
伊拉克的西部和叙利亚的东部,如今已成为中东新的沙尘来源地。在大风的影响下,这些沙尘还会吹向阿拉伯半岛。
肆虐中东的沙暴
沙尘暴肆虐,不但影响伊拉克,更是席卷了整个西亚。像科威特和沙特,每次伊拉克出现沙尘暴天气,他们首当其冲也会受到影响。
最严重的时候,滚滚沙尘的高度,可以达到惊人的几公里。甚至就连地形相对较高的伊朗,同样也无法避免沙尘暴的侵袭。
比如在2022年5月的沙尘暴天气中,德黑兰的PM2.5指数,每立方米达到了163微克,直接超标了6倍还多。
沙尘暴在阿拉伯世界并不奇怪,但近年来越发增强的趋势,还是让人越来越担忧。从人为的角度看,沙尘暴加剧的原因,在中东地区主要有三个方面。
放牧过度,阿拉伯世界也有传统的游牧习俗,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如果只放牧不恢复植被,土壤沙化的速度很快,而且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砍伐森林,现代化后的阿拉伯世界,也有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原有的一些森林被不断砍伐,阻挡沙尘暴天气的屏障消失,其肆虐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广。
滥用河水,整个中东地区的地表河流本就稀缺,像沙特和伊朗等国,更是无地表河流的国家。伊拉克相对幸运,有两条大河穿境而过。可是,沿河地区农民大量的土地开垦,会导致水土持续流失和荒漠化。
中东地区的生态系统本就脆弱,人为的不利活动,再叠加自然干旱和大的气候变化,从而导致了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地球本身而言,这些变化很正常。然而对地表的人类来说,这就是巨大的生态灾难。整个中东,已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
联合国此前已多次评估,气候灾难加剧,中东的供水和粮食生产系统将会迎来崩溃。甚至在未来50年的时间,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将会彻底枯竭。
中东地区的升温速度,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两倍,尤其是伊拉克,更是高出了2到7倍。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自然会加剧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肆虐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中东有世界近一半的石油储量,如果这里的生态崩溃,将会影响全球的能源供应。
而且中东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世界上重要的海运通道,这里的气候生态巨变,也会影响全球的贸易和运输。
所以面对沙尘暴,接下来要看中东国家怎么做。
沙特,计划种树100亿棵
每年沙尘暴的侵袭,让沙特至少损失130亿美元。何况,沙特国内还有着庞大的沙漠面积。为了治沙,沙特近年来提出了一系列计划。
在国内,沙特计划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种树100亿棵。防止土壤进一步沙化的同时,沙特还将大力提高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
未来,沙特国内50%的电力供应,要转变成可再生能源,进而减少碳排放。
最关键的是,沙特在未来种树,还将引入我国先进的防沙治沙经验,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的光伏治沙。
引进中国经验
我国此前对库布奇沙漠治理,就形成了治沙生态和光伏产业相结合的模式。
简单总结就是,利用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发展光伏产业。而在光伏板的下方,又能中伤植被,使土地逐渐披上绿装。
这样一来,沙漠在持续治理,光伏发电又是可再生能源,由此就形成了产业化的治理体系。
2022年以来,沙特的环境部门与我国的治沙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下一步,我国的治沙经验,将会源源不断地融入到沙特的治沙规划中。
从长远来看,沙漠治理是一项持续投入的浩大工程,纯粹靠政府的投入而不产生任何收益,哪怕是像沙特这样的土豪国家也撑不住。
光伏治沙的模式之所以能持续,就是因为光伏可以发电,光伏板下的植被可以发展畜牧业,由此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沙特未来的国家战略。我国近年来的治沙经验,不单单有库布奇沙漠的治理模式,还有其他成功的经验。
这一系列的经验对沙特等中东国家来说,未来都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最终转变成适合中东地区的沙漠治理模式。
除了沙特开启治沙外,中东其他国家,近年来也在各自采取措施。
单独投入,杯水车薪
伊朗过去几年,在治沙上投入的资金将近5亿美元。主要方式是通过种树,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沙化。同时,打造系统性的防护林,减缓沙尘暴的侵袭。
伊拉克方面,此前十几年的时间,也一直在通过种树来防止沙尘暴。比如在卡尔巴拉,政府每年投入资金,在城市周围种植桉树、枣椰树和橄榄树。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治理效果并不明显。从这一点就验证了上面提到的观点,即沙漠治理不能单纯靠政府投入,没有效益产出,治沙将不可持续。
2022年,伊拉克政府提出,要逐步恢复西部沙漠中的10个绿洲,为此投入了200万美元的治沙资金。
与此同时,伊拉克还规划打造沙尘暴预警监测系统,尽量减少沙尘暴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沙特此前也向其他阿拉伯国家发出倡议,计划在整个中东地区种树400亿棵。
这是一项相当庞大的工程,单一国家的投入肯定不行,需要大范围展开国际合作。多年来,我国防沙治沙形成了系统性经验,有关专家此前就表示,未来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很重要。
结语
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什么都不干只卖油,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但从全球气候越发严峻的角度来看,未来石油在人类能源利用中的地位是持续下降的。
石油突出的地位在发生变化,而中东原本就存在沙漠环境,却成了套在阿拉伯世界脖子上的绞索。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沙漠导致的气候和生态崩溃,将会把这一地区的人类逼入深渊。
未来,中东土豪们卖油产生的巨大收益,势必得用来填补环境恶化这个巨大的空缺。
当然,也可以听之任之不采取措施,但真到生态彻底崩溃的那一天,这一地区的所有人恐怕就得被迫迁徙了。但是,超过4.5亿的庞大人口规模,又能迁往哪里?
现在采取措施,还能减缓恶化的速度,这也是中东地区未来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