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还纪得,曾在一个枝繁叶茂的季节里初次游过古栗园。当时因时间仓促,几位文友在夕阳的余辉里,匆匆穿行而过,只见林木葱笼,花果飘香,可惜未能细细观赏,悦览胜貌、领会神韵,以至留憾至今。
庆幸今新春刚过,复得重游。虽朔风凛冽,凌寒未尽,犹满目箫然。但文友兴会,谈天说地,相见狠晚。愈益情真意切,更觉热情腾腾。犹若亲友团聚,洋溢着满园春色。
“春色满园关不住”,欢声笑语金句来。大多文友好久未见,乍一见面,亲热异常,没有了寒喧客套。隆情雅意,洋溢于眉宇之间,口吐莲花,眉飞色舞,丽词佳句,妙语成章。徐景洲老师更锦上添花,讲述了古栗园的前世今生,丰富了大家的形象思维。众人听后皆有感而发,金句叠出,遂成锦书玉册。徐老师再点石成金曰:“此乃古栗园迎春雅集笔会。”一幅迎春画卷便腾空跃起。他亲手放飞的无人机在高空翱翔,地上文友们雀跃欢呼尽收图中。
冬日里的古栗园,满园青灰色的枝条在寒风里摇拽,脚下翻耕过的沙土地,一踩一个脚印,松软而肥沃。我们尽情地在古栗园里徜徉,浮想联翩,放飞自我,最后才止步于一棵岁月沧桑的古栗树下,树干苍龙盘坐,枝条银蛇飞舞,可谓巍巍大观者也!细心人忽见树上挂有古树名牌,显示树龄450年。我大吃一惊,真是康熙皇帝赞誉过的古栗树吗?
相传康熙帝下江南路过邳州,忽见一沙丘上古木参天、栗香扑鼻,金口大呼“好树!”停车观望良久,更玉言下旨:好好保护。俗话说朝廷从不妄言!从此,这片古栗园倍受重视,民众也视作珍宝。后来更有一夫妻,终生无儿女,却视护果林为已任,最后终老树下,就地埋葬在这棵古栗树旁,至今孤坟仍存,虽坟上没有多少黄土、似有若无,但遗迹仍在,亦有坟冢的模样,上有坟头,周边有今人祭祀的纸灰和酒果。也许到了清明时节,祭祀者众,定会“纸灰化作白蝴蝶”了吧。看来今人是完全承继了古人爱护林木的优良传统美德的。老夫妻的护林意识早已潜移默化到今天人们的骨子里了!
不是吗?
在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时代,曾有人欲毁树种粮,硬是被当地干群想方没法保护了下来。更有那对酷愛林木的夫妇,为保护古树寝食难安,夫妻俩围树而守,结庐而居,昼亱寸步不离,声称谁要砍伐此树,就先从我身上过去,以死相逼,令砍伐者知难而退,也让众乡亲肃然起敬。最后终将古树保护下来,就是我们面前的这棵450年树龄的老古栗树。后来市、镇政府格外重视,重新规划,建成了远近闻名的集果树园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著名古栗园景点,成了苏北游乐的胜地、也成了当地致富的家园。
文化人善做文化事。心有灵犀的原砲车镇文化站站长汤文胜,深谙古栗园的文化价值,特邀邳州一帮熟悉的文友,前来采访、颂扬、宣传……但愿随着文化站的声声锣鼓,乡亲们的翩翩舞步,更能让古栗园美名扬天下,果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