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周,大湾区热闹非凡。
12月26日,深圳前海华侨城瑞吉酒店举行试业典礼,酒店以“双城邂逅”为设计主线,由著名的设计大师傅厚民打造;12月27日,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正式于东莞开园启幕,成为大湾区又一座文化艺术新地标;12月28日,国内首个以“未来科技”和“丛林探险”为主题的开放式主题乐园奇遇时光乐园在中山市开业;12月31日,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上演了“锦绣盛市·梦华录”和《龙凤舞中华》两出大戏,以迎接即将到来的2025年。
四个文旅商业项目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运营方——华侨城。作为一家以文化和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近年来,通过战略布局调整、专业化改革、精益管理、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大湾区释放着新的活力。
2024年:稳中求进
2024年中国经济呈现了“复杂严峻”的形势。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放缓,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承压,直至9月末,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股市稳步回升、房地产止跌回升,多项经济先行指标改善。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华侨城不仅通过深化改革提升了“内功”,也为稳增长贡献了力量,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
“稳”的方面主要在面临周期压力较大的房地产板块。2024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华侨城房地产板块呈现回升向好态势。10月当月,华侨城A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3.7万平方米,较1—9月月均销售面积增加94%,同比增加72%;合同销售金额30.3亿元,较1—9月月均销售金额增加61%,同比增加21%。
财务方面,华侨城也呈现稳健态势,截至2024年6月,华侨城A货币资金余额为36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0%,对短债覆盖倍数为1.2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较一季度增加流入25亿元,上半年累计经营性现金净流出逐步收窄。同时,6月13日取得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出具TDFI注册工具的通知,有助于债券发行工作进一步灵活开展。集团全年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发行债券总额近200亿元,直接融资渠道保持稳定。
“进”则主要体现在华侨城的文化和旅游两个“主业板块”。
2024年1—10月,华侨城A旗下文旅企业合计接待游客6828万人次,其中10月单月就达到803万人次,较前9个月均接待量增长20%。整个国庆假期期间,华侨城集团旗下文旅业务接待游客近560万人次。
华侨城旗下的主题公园品牌“欢乐谷”在各地持续火热,国庆期间,旗下欢乐谷公司强化节庆活动统筹,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天津欢乐谷、襄阳度假区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达历史最高。自然人文景区,如深圳甘坑古镇、永济市鹳雀楼景区等,也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此外,华侨城还积极探索文旅新业态,如在中山推出的奇遇时光乐园,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成为当地文旅新地标。
2024年,华侨城集团第16次获评“中国旅游集团20强”;文化公司中标坂田文体中心项目、签约松山湖展演中心;酒店公司连续6年入榜“中国饭店集团60强”。
修炼内功:改革与创新
一家企业如何在逆周期中稳住基本盘并寻找到新的增长渠道?两个关键词:改革和创新。
2022年,华侨城开启了一轮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公司治理改革,将专业化整合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遵循“一业一企、一企一业”的原则,有序推进业务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了四大主业“独立发展、变革图强、向‘市’而生、自主平衡、创造价值”。同时,以精益管理为主轴,不断深化增进价值创造理念,房地产、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专业公司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提升。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持续深化改革措施使华侨城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严峻态势下经受住了考验,更为华侨城的2024年奠定了基础。两年时间中,围绕主责主业,华侨城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和管理模式,坚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文化、旅游、房地产和电子科技四大板块,截至2024年11月,华侨城集团已完成超过80个存量项目的专业化整合,推动运营类项目由欢乐谷、商管、华服、酒店、旅发等专业化公司集中管理。在专业化改革的同时,华侨城还制定了精益管理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提出203项举措,促进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通过战略布局的调整和板块内部效率的重塑,华侨城变得更加“强健”、更有竞争力,阶段性实现了企业“内功”的提升。在“内功”提升的基础上,根植于华侨城基因中的“创新”能力,不断发挥出效能,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融入各个板块的产品中,并以点状态势,为华侨城的业务带来增量。
2024年6月,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开业。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在传统水上乐园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和文化内涵。如虚拟现实(VR)水上过山车、智能互动水寨等,让游客在享受刺激的水上项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此外,公园还结合玛雅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主题景观和演艺活动,如玛雅祭祀仪式表演、玛雅风情舞蹈等,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玛雅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
2024年,华侨城推出“旅游+”模式,将旅游与文化、科技、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还推出“国潮文化节”“夏浪狂欢节”等特色活动,实施“星河计划”打造数字IP矩阵,新增用户超400万,总粉丝量近7000万,实现营销转化超5000万元。
不仅在文旅板块,华侨城的其他两大板块也不断涌现创新的产品。
在房地产领域,华侨城在松山湖ULAND项目中,引入了智能家居、社区共享空间等创新元素,为业主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在消费电子业务方面,康佳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如 Micro LED 电视、Mini LED 电视等,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提升了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白色家电革新式推出果蔬、熟食、肉类三重食材全域生态保鲜冷冻技术,在行业领域内树立了新的标杆。
2025年:重塑核心竞争力
1985年,深圳湾畔划出一块土地,准备筹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彼时,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大量海外游客,也让更多人走上了通往小康的道路,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也开始寻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这个30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被设计成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荟萃。万里长城、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黄果树瀑布等80多处微缩景观将按1:15比例在园区中复制。此后四年时间中,上百名古建专家、雕塑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和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园区设计建设。
1989年11月22日,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开业,开园第一年,就吸引了超过300万游客,9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锦绣中华就像是美好生活的符号和标签,出现在一代中国人的相片和记忆上。
从最初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到如今遍布全国的文化、旅游、房地产、电子科技等业务板块,华侨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更优质的生活。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是人们追求优质生活的四十多年,也是一批如华侨城一样的企业不断提升优质生活供给能力的四十年。华侨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在与中国人对优质生活需求的“赛跑”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优质生活创想家”的理念,并凝聚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内需不足。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首条重点任务,其中专门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此外,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统筹推进,特别是消费税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发展文旅产业的积极性也将被进一步激发。
在华侨城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振高说到“历经40年风雨,华侨城集团培育了一批卓越影响力行业品牌,沉淀了丰富的开发和运营管理经验,积累了一支敢打敢拼的骨干人才队伍,四大主业协同发展”,并表示,2025年,华侨城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实做细‘稳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着力解放思想,推进内涵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十五五’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文旅业不仅是引导扩大消费的重要产业,更具有“一业旺、百业旺”的特征,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活力,是“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025年,大力提振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如何提供优质的消费供给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作为以文化和旅游为主营业务的华侨城在2025年将大有所为。
这些政策一方面给相关行业企业释放了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企业“走得稳”,更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走在前”。
2025年,华侨城将围绕“抓好能力建设,重塑核心竞争力”,迈出关键一步,实现更为稳健、更具竞争力的发展。
“谁能建好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有发展、有未来。”华侨城房地产业务将继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标准,以“高质量、新技术、好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竞争力。
在文旅业务方面,华侨城将聚焦场馆运营和文化演艺提升专业能力;旅游业务将聚焦主题公园和自然人文景区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利用新的科技能力赋能板块发展。比如,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和AI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推动主题乐园设施集成与智能管理技术创新中心尽快投入实体运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VR大空间项目品质提升等。
在电子科技业务方面,华侨城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实现科技引领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主营相关半导体业务产业化;打造爆款优势电子科技产品。
站在40年的新起点上,2025年,以文化与旅游为主业的华侨城无疑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履行更紧要的责任,同时也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宝贵的市场机遇期。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资讯】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