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赶春运、互拜年、共团圆…… 刚刚过去的乙巳春节,是申遗成功以后的首个春节。从“传统节日”到“文化遗产”,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共享的“文化空间”,如今更跃升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春节”成功入选世界非遗的同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项目也从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集中体现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成效。

传承与传播并行推进,是我国非遗保护的独特经验。这一模式不仅使非遗保护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业,也使得这些珍贵的非遗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逐渐淡出的“传统”回归到当代中国人的“日常”。

“十四五”以来,非遗馆、非遗体验中心、非遗研学游基地、非遗工坊等文化场馆在我国城乡遍地开花;网络短视频和直播让非遗与大众隔屏相遇、时常相伴。通过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非遗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覆盖面、影响度和可持续性不断拓展。


▲2022年2月,历时近3年修建完成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放,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新华社发

非遗馆建设自成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场馆。近年来,各级非遗馆建设不断提速,从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各地不断开馆的省级、市级、县级综合性或专题性非遗馆,不一而足。非遗以可见、可感、可体验的方式在这些场馆内活态展示,使各类非遗场馆成为“孩子们来了就不想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非遗全面融入旅游和教育,书写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案。非遗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与旅游业、商业等各行业融合发展,实现向现代生活的不断延伸,并获得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时,通过与国民教育体系的深度结合,非遗在育人化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体现在文化认同、心灵滋养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网络聚力传播非遗,成为中国非遗保护的活力来源。近年来,我国非遗的传播面貌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名词普及”到“深度传播”,从“表象展示”到“价值传播”,由“单向宣传”到“全民传播”。尤其是公众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创作、分享、消费非遗内容,收获了参与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全民传播孕育的一波波网络热潮,成为非遗保护事业的活力源泉。


▲打铁花是我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表演时,匠人轮流将花棒中高达1600℃的滚烫铁水打向提前搭好的花棚,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祈愿天下国泰民安,时令风调雨顺。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确山贴花。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更为可喜的是,网络已成为人民群众“用非遗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过去一年间,抖音平台上平均每天有5.3万场与非遗相关的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近40场开播,场均观看人数达到3000多人。为何有那么多场与非遗相关直播?

事实上,非遗传承人、自媒体创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成了“非遗传播者”。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作者把镜头聚焦各地各类非遗项目,创作出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深度体验非遗技艺等受年轻人喜爱的优质作品,吸引了大量关注。

比如,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的打铁花视频火遍全网,播放量高达7亿多次,让“确山铁花”这门濒危技艺重归大众视野。网络直播间里,非遗内容形成裂变式传播,如由传统漆艺衍生而来的漆扇制作,成为近期直播间的热门内容,“人手一把非遗漆扇”成为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非遗及其衍生形态成为网络热门“标签”,如绒花手作、仿绒花的扭扭棒手工,也被列入许多年轻人的“种草清单”。

非遗的传播是一个凝聚广大民众对非遗保护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鼓舞民众共创共享非遗当代价值的过程。从增强文化认同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传播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新时代的非遗传播工作,能更好地让非遗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吴艳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