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本文内含多张蛇类照片
告别龙年,蛇年来临,我们常把蛇叫做小龙,而蛇正好是龙的参考原型之一。学者闻一多认为,龙图腾是以蛇为基础,结合其他动物特征创作而成的。甚至在一些龙文物上,仍能看到蛇的明显特征。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可以“大成龙”的巨蛇呢?还真有,不过这些蛇的具体大小和生存年代也有差别。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来说说这件事。
注:关于龙的原型也有不同说法,比如鳄鱼或者是雷电、彩虹等等。
从恐龙到冰河世纪的上古巨蛇—巨蛇科
去年,也就是在龙年里,还真有巨蛇被发现了。这就是身长可达11-15米,来自南亚的印度蛇王蛇(Vasukiindicus),也叫做印度婆苏吉蛇,名字和印度神话密不可分的它们曾经在4000多万年前南亚的水乡泽国中游弋。
学界早在本世纪初就发现了印度蛇王蛇的骨骼化石,但起初没有人在意它们的化石,并把它们当作了鳄鱼。不过,骨骼形态学描述证实了它们巨蛇的身份,这些体重达到一吨的巨蛇会捕食水中的鲶鱼和鳄类等作为自己的食粮。
印度蛇王蛇来自蛇家族中一个早已灭绝的类群——巨蛇科(Madtsoiidae)。巨蛇科早在恐龙时代的晚白垩世就活跃在地球上,当中的古裂口蛇(Sanajeh)甚至还偷袭过还在窝巢之中的小恐龙。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母牛谷蛇(Madtsoia)更是恐龙时代最大的蛇类,身长达到5-8米,这个身长在今天的蛇类里面也是数一数二。
之后,巨蛇科的火种躲过了杀死非鸟类恐龙的大灭绝,并且在新生代“开枝散叶”,演化出了众多成员,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留下化石。
在一万多年前冰河世纪结束时,它们面临绝迹,巨蛇科家族的最后独苗是澳大利亚的彩虹蛇(Wonambi也叫做沃纳比蛇),它们的身长可达5-6米。
往昔水乡的大蟒巨蚺
在恐龙时代结束,巨蛇科叱咤风云的同时,也有一种超大的巨蛇定居在南美洲的森林湿地之中——这就是泰坦蚺(Titanoboa),它属于蛇家族中的蚺超科(Booidea)。
泰坦蚺的身长和之前提到的印度蛇王蛇很靠近,也是十几米长,体重达一吨。它们的化石发现于6000-5800万年前南美洲的塞雷洪煤矿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年均气温都是酷暑且河湖遍地的水乡,水体环境可以支撑它们的身体游得更快。
注:泰坦蚺的学名如果加上种加词“cerrejonensis”,应该叫做塞雷洪泰坦蚺(Titanoboacerrejonensis),这个种加词是为了纪念它们的名字来自发现它们的地点,在中国也有西南眼镜蛇(Najafuxi),这种蛇的种加词“fuxi”来自人头蛇身的伏羲。
在蛇家族中,蚺超科和蟒科(Pythonidae)总是被我们统称为“蟒蛇”,不过实际上,它俩论分类,亲缘关系稍远,前者称呼为蚺,后者统称为蟒更为妥当。
并非所有的“蟒蛇”都是四五米长,也有很多“小可爱”,比如在一些国家当作宠物的球蟒,只有一米多长;中国的红沙蚺(Eryxmiliaris)分布于新疆等地,是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只有半米多到一米多的小家伙。
那么,如今的大号蟒蛇有多大呢?
这就得说说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地的网纹蟒(Malayopythonreticulatus),还有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北部绿水蚺(Eunectesakayima)和南部绿水蚺(Eunectesmurinus)姐妹花,这三种大蛇体长在5-7米左右,体重50-120公斤。
关于网纹蟒和两种绿水蚺的体长,学界认为,很可能会有比起目前记录更长的蛇。毕竟,如今测得的两种绿水蚺主要是在人类容易走到、小猎物较多的温暖草原,这里无法养活太大的蛇,而在人迹罕至且大猎物较多的雨林区,没准潜藏着未知的巨蛇。
作为蛇类
它们的体长终身生长
蛇岁数越大
体长也往往越长
中国华南和云南省的缅甸蟒(Pythonbivittatus,它们的正式中文名仅有“蟒蛇”二字)也是蛇中的大家伙,它的身体长度有3-5米,体重30-70公斤,和花豹、灰狼接近,甚至还有体重超过了网纹蟒的个体——创造这一纪录的缅甸蟒名字叫“宝宝”,这个大宝宝体重超过了182公斤。
注:去年的相关研究认为北部绿水蚺和南部绿水蚺是为两个不同物种,且两者早在一千万年前左右就分道扬镳,分布区域也有不同,当然学界也有异议。
毒蛇之王
无毒蛇有超大的,那么毒蛇呢?其实也有大个子,只不过没有特别大。
今天盘踞在国内两广、云南、福建、海南岛地区,以及国外印度泰国等地的北部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也叫过山峰。在中国南方的温暖森林中,可以说是一大霸王,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等一下,
为什么要称呼为“北部眼镜王蛇”?
这是因为它还有吕宋眼镜王蛇(Ophiophagussalvatana),巽他眼镜王蛇(Ophiophagusbungarus),西高止眼镜王蛇(Ophiophaguskaalinga)这几位近缘物做它的兄弟姐妹。
之前,学界以为它们四个都是同一种眼镜王蛇,但是2024年秋天,学界基于牙齿形态学,身体体色,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原有的眼镜王蛇应该拆成四种不同的眼镜王蛇,这四种眼镜王蛇的分布和长相也有差别。
其中,北部眼镜王蛇是中国可以见到的眼镜王蛇,它们身上有明显的黄色条纹,口中的牙齿也相对较多。吕宋眼镜王蛇是灰褐色的还有相对长的尾巴,巽他眼镜王蛇的牙齿数目相对少,西高止眼镜王蛇则是个头小一些。
它们四个的身体总长度大致在两米多到四米多左右,也有超大个体有五米出头的记录。曾有记录说东南亚的一条北部眼镜王蛇长到了5.5米。
眼镜王蛇的四位“王”中,北部眼镜王蛇由于分布较广且体型不小,可以说是四大眼镜王蛇中的“嫡长子”。不过一家人还都是有点共性的,作为蛇王,它们吃掉其他的蛇类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
这三类从古至今演化的不同巨蛇,你觉得谁最霸气呢?希望新的一年里面,各位观众老爷也可以如同它们一样活得“蛇我其谁”,并且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