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在“双碳”背景下,“碳汇”如今已成为热词。“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计量作为能源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眼睛”,也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024年9月,上海市崇明横沙森林碳汇计量试点工作站落户横沙,该项目以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探索建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为目标,服务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助力实现上海市“双碳”目标。
在横沙岛新窑路生态廊道林地内,一座高达20米的银色高塔矗立于森林深处,笔直地伸向高空,似与周边的树木“一较高下”。眼前这座高塔作为横沙岛通量监测站之一,正源源不断地收集周围一千多亩森林碳吸收的数据。 “2024年全年,横沙全岛碳汇固碳总量达3.3万余吨。”数据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数以万次的实验成果。
森林深处的通量监测塔
据了解,通量塔上搭载的多种设备,可对大气间的二氧化碳、水汽浓度、能量通量进行长期观测研究,以便随时随地“把脉”生态系统变化。除了此地,在横沙,另有两处通量监测站,分别位于稻田和橘园,站点均采用国际标准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迄今已连续积累2-3年的通量观测数据,可为森林碳汇计量工作站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横沙岛没有工业污染,因此作为一个天然的科学试验场,横沙非常适合做计量试点标定的工作。”实验室成员李沈吉介绍,此前,横沙乡已与武汉大学合作建设“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目前正构建地-天-空碳汇监测网络,推动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方案的互补完善,遥感数据与地面高精度大数据的同化对应,确保监测数据更加精确。
横沙乡
湿地作为四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碳汇”,横沙东滩是我国滨海湿地长江口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碳通量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未来,实践工程将推动横沙新洲东滩湿地碳通量测量系统项目筹建,增加碳通量测量的应用场景,助力横沙巩固提升多类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推进崇明横沙森林碳汇计量试点实践工程,不仅是建立健全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支撑崇明乃至全市双碳工作目标实现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以绿色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横沙岛作为崇明三岛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展碳汇计量试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次崇明横沙森林碳汇计量试点重点实践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崇明区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目前,横沙森林碳汇计量试点工作已有50余名科研人员协同参与。去年12月,为便于科研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工作站在橘园通量塔附近新建一所移动测量实验室。实验室可搭载实验工具,不仅节约成本,还可确保监测的连续性、灵活性。“我们将结合‘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已开展的森林碳汇工作,计划通过一年半的时间,在崇明横沙岛开展森林碳汇计量试点项目,争取到2026年,能在全上海范围内率先制定森林碳汇计量技术规范,再逐步推广至全国。”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