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兴德

最近读一篇文章,称诗词大家毛泽东在其创作过程中,同友人的唱和诗词,“只有屈指可数的六首诗词”。分别唱和于三位作者,为柳亚子郭沫若、周世钊。

这个统计是欠准确的。首先,同柳亚子唱和是三首(一首是1949年4月的《七律》,两首是1950年国庆节期间的《浣沙溪》),同郭沫若、周世钊各是两首。此外,我曾著文,《蝶恋花·答李淑一》其实也是一首和诗,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向毛泽东求要当年写给杨开慧的一首词,并将自己的一首《菩萨蛮·惊梦》抄给毛泽东,内有思念丈夫的“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毛泽东给李淑一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明确地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是直接回答李淑一词中的“征人何处觅 ”。这显然是一首“和词”。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词错解、误解,说是为怀念杨开慧写的(当然有这内容),是不准确的。

除上述8首外,还有一首,也应算是 “和词”。这就是《卜算子·咏梅》,这是对一千多年前,陆游写的同题《卜算子·咏梅》的“和词”。毛泽东明确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不是明确地讲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的回应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该算是一首“和词”,只是打破了时空界限,是对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回应。毛泽东读古籍历史文献,对古人、古事多有自己的评述,此词是用词的形式,对古人的评述。

(一)

既然是对陆游词的回应,我们来先看看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是陆游在告老归乡之后所作。他为官时,因力主抗金,屡遭打击,告老归乡之后穷困潦倒,连镌刻自己的诗词集的资金都无力拿出,还是由辛弃疾资助。陆游酷爱梅花,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梅花的诗词。梅花在他的笔下多是一种坚贞不屈的艺术象征。这首《卜算子·咏梅》就是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此词艺术构思巧妙,含蓄蕴藉。为此,被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所称赞。但是,平心而论,我们从诗人描写的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既读出了诗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可贵品质,也读到了诗人面对坎坷的仕途和逆境的无助、无奈的悲凉。

我们再来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此词文前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这“反其意”是解读此词的纲领。

我们正确、深入解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不能不将两首词作些对比研究。先从词的思想主旨看,读过陆游的词再读毛泽东的同题词,不觉精神为之一振。都是以梅花喻人,陆游笔下的梅花,象征性地比拟一个离开官场不久、寂寞的孤独的老者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则是象征一个坚强、有远见卓识、不怕一时不被人们理解而孤立的无畏、无私的强者形象。

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作于1961年12月。12月27日,即他的68岁生日的第二天, 他将其印发给当时在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同志,作为会议的文件之一。毛泽东还特意把陆游原词附在后面,写了这样一个说明:“作者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对此词作的说明告诉我们,两首词的背景有某些类似之处。1961年末,我国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加上国际社会,中国都处于一个困难时期。毛泽东读陆游的词,自然会引起联想。同陆游的词不同的是,对待逆境和困境,始终保持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与信心的毛泽东,对一时的困境,从来都是充满必胜信心的。陆游的词,是对个人坎坷命运的抒怀, 毛泽东讲的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坚强的中华民族!意境迥然,心态、情绪绝然相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和“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寂寞,是“只有香如故”的孤傲与清高。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充满了对“光荣的孤立”的自信和骄傲。而这一切,所要表达的,显然是当时毛泽东对国际共运中坚持原则的赞美。词中那枝悬于百丈冰崖而独“俏”的梅花,那个身处严寒却心系阳春的“她”,是毛泽东在传统诗词中升华出来的很有特点的艺术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比喻。这首词在当时,无疑是一首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国际形势、坚定信心和信念,不怕暂时“孤立”的“鼓劲”之作。

同一个“梅花”,形象不同,气质不同,命运不同,其思想内涵和主旨也自然不同!

(二)

我们再从词的艺术处理上作些具体的对比分析:

两首词的开头,都是“梅花”的生长环境。陆游的是“驿外断桥边”,这是一个别有深意的“典型环境”。“驿”是驿站,这里连接的大路,每天都有日行八百里的快马速递通向京城皇家官邸。告老还乡的陆游也许就是从这条大路归隐的,而“断桥边”则意味着是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连接京城皇权的地方。这暗示作者的一种身份又含有一种期盼。从艺术处理视角看,陆游的词含蓄蕴藉,自有其可赞之处。毛泽东词的开头,也是讲梅花的生长环境。强调的是环境更为恶劣的冬天,但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开头就语出惊人,体现一种用唯物辩证法观点看待冬季的哲思,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飞雪迎春”,在酷寒中看到春的信息。这两首词的起句都是讲梅花的生长恶劣环境,但对环境的看法却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无助无望,一个希望就在前方。接下来,陆游吟出“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是黄昏,又处于风雨中,孤独无助而独自愁。毛泽东的同题梅花呢,则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此梅花生长的“典型环境”则是“悬崖”加“百丈冰”,虽然极险、极冷,但一个“俏”字,尽展英姿!——同为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态度自有不同!接下来,陆游笔下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则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个是怕人嫉妒而无所作为,一个是向世人报告春天即将来临。词的结尾,优劣更见天渊之别。陆游笔下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可奈何,只有守身以待,虽可敬亦可怜。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则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迎春、报春,春天来了,同百花共享春天的灿烂!这是一个无畏无私、永远和群众在一起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毛泽东手书古诗文《梅花》(明 高启)。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留下许多咏梅花的名句,例如:“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宋 李公明《早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还有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及被毛泽东吟咏的 “雪满山中名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等等。

我们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咏梅诗词中考察, 其诗的意境和艺术意蕴,也可称同类题材之翘楚。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句句经典。从整个意境和气势看,显然更有一番那些同类题材中没有的气质和意境。这首词借梅花的气节和品格,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尤为可贵的是,既表达了作者特殊背景下的感受,也有一种超越具体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的感人力量。

毛泽东这种身处逆境,仍坚强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在他以往的许多诗词中都可读到。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多次受到不公正处理,但仍热情歌颂“战地黄花分外香”“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吟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

毛泽东的许多诗词,文浅而意深。正如他自己提倡的“平易见精深”。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平易好懂的咏物诗,但却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的这首词,以两句哲理句开始,全词虽短,却充满了哲理意蕴。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首先,梅花的形象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她迎风斗雪、迎春报春,无畏无私,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可贵品格。这个艺术形象有永久的魅力。其次,“不怕一时的孤立”,敢于一时的“光荣的孤立”,这是政治哲学,是政治家一种可贵的品格。毛泽东常说,真理有时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就是“一时孤立”的政治哲学基础。

毛泽东这首《卜算子·咏梅》和一年之后发表的《冬云》《和郭沫若同志》都是用诗词形式反映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

我们读罢此词,掩卷深思,诗中表现的“不怕飞雪,不怕孤立”的品格无疑对当时处于困境的中国党政军民,焕发革命精神战胜困难,是有积极的作用。不怕 “一时的孤立”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就有过多次这样的“光荣的孤立”的情景。每一次,他都能以乐观情绪去应对。但是,我们进一步问:这种革命乐观情绪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来自对政治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信仰。这是正确的革命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表现:“飞雪迎春”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革命变革中的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和境遇的代表。这是人类的大哲学,也是政治哲学。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价值是永恒的。这种哲学理趣,今天读来,已超越了当时诗人写诗的目的和具体所指,它有永恒的认识价值。这在当前无疑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