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近期,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开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的“禁用”决定引发广泛关注。2月4日,台湾联合新闻网的报道指出,台当局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在政务会议上宣布,基于防范公务机关内部信息安全的考虑,要求所有公务机关全面禁用DeepSeek的AI服务,确保资通安全。而且,台当局数字发展部门还提出,公立大学及研究机构如果有使用需求,则必须依规定程序报准核可后才能使用。此举一出,引发了岛内网民的广泛质疑和调侃,甚至有评论指出,这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操作。



台当局的这一举措,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信息安全,但深层次的背后究竟是担心技术外流、保护台湾的数字主权,还是借此操作进一步加剧两岸紧张局势、挑起对中国技术的不信任与恐慌?这其中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DeepSeek的人工智能服务,作为一款开源程序,其本质上并未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安全隐患。台当局宣称要“防范公务机关内部信息泄露”,将这一技术屏蔽在外,难道只是因为其源自中国大陆的背景?这样的一种措施,不仅让人联想起台湾当局一贯的“信息封锁”政策,甚至有网民戏称:“这就是典型的认知作战,故意把中国的技术妖魔化。”

台当局给出的所谓“资安疑虑”,在许多专业人士眼中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借口。就算是技术层面上的疑虑,是否就能站得住脚呢?事实上,AI技术的应用广泛且已经无所不在,而这些技术的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取决于其原产地。台湾当前的资安环境,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台湾本地的科技公司,许多也并非完全没有泄露信息的可能性。多年来,台湾民众个人数据的外流事件屡见不鲜,曾经就有网民讽刺道:“我们的个资早就被卖了N遍了,怎么突然间对DeepSeek这么敏感?”显然,这样的举动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行为,而非真正的“资安保护”。



再看台当局数字发展部门的做法,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使用被设定为“报准核可后”才能使用,这一“例外条款”显然是想通过技术审批与政治审查相结合,施加进一步的控制。对于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来说,这不仅仅是对知识与创新自由的一种压制,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封锁”行为。试问,台湾学术界难道就不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科研人员平等地使用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技术工具吗?这种通过政治化手段来管理学术研究和科技进步的行为,明显是对科研精神的背离和对全球科技创新潮流的隔绝。

更为讽刺的是,台当局数字发展部门甚至提出“断网使用”的建议,居然把学术研究变成了“断网”的孤立行为。难道就算是学术研究,也要担心来自中国大陆的技术泄露?如果这一方案真的得到执行,台当局岂不是要让台湾学术界的科研人员和国际社会彻底“脱钩”?

对于岛内网友的批评,台当局却表现出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甚至还反击称这些“疑虑”并非无理取闹,仿佛所有质疑都不过是“误解”和“无知”。但是,民众的声音难道不应当引起当局的深思吗?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信息与技术的流动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台当局真的认为能够通过封锁技术、控制信息来保持其所谓的“安全”,那将是典型的“自我隔离”,不仅对台湾的未来发展构成巨大阻碍,也会加剧两岸之间的对立和误解。

从台湾当局的历史表现来看,这样的“禁用”措施并非个案。过去几年里,台湾一系列“防范大陆渗透”的政策,已经让许多两岸合作的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台湾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曾经是两岸科技合作的重要桥梁,但如今,他们的技术发展却受到了政治的束缚,甚至有不少企业在政策压力下选择减少与大陆的合作,这对于台湾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会对大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大陆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早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即便是台当局对DeepSeek的封杀,未必能够阻止中国科技继续向前迈进。而台湾自己,恐怕会陷入越发孤立的境地。无论是AI、5G、半导体等前沿技术,台湾能否跟上全球科技发展的步伐,最终取决于它能否在政治的压力下,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对于台湾民众而言,或许更应该深思的是,这一系列“封锁”措施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真正利益?保护数据安全没有错,但如果过于政治化地阻止技术进步,那台当局不仅是在切断台湾与世界的联系,还可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让台湾逐渐沦为边缘化的存在。

最后,台当局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两岸科技竞争中的“政治化”趋势,正如岛内一些网友所言,今天我们不再讨论技术,而是讨论国家间的“信任危机”。这场围绕技术与安全的争论,已经逐渐演变成两岸政治博弈中的又一场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谁能保持科技创新的开放性,谁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