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癌色变”基本上每个人的正常反应,毕竟即便现在医学发展的非常迅速,但还是有些癌症不能够治愈。
尤其是在2019年,我国肿瘤专家楼钦元因“非小细胞肺癌”去世后,很多人都觉得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无济于事。
那么一个权威的专家,怎么会得癌症呢?难道是健康生活方式无效吗?
各不相同的癌症发病机理
癌症这个词常常让人感到恐惧,因为它几乎涉及到每个人的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癌症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然而,癌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发病机理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癌症的各种成因中,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我们自身的因素,尤其是遗传。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群和种族患癌症的类型和比例各有不同,这就像是白人群体中皮肤癌的发生率远高于黄种人,这其中有着他们生活习惯的影響。
比如,白人往往喜欢晒太阳,尤其是日光浴,这使得他们皮肤长期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短时间的阳光浴可能对健康有益,但长期频繁的暴晒却极有可能诱发皮肤癌。
相比之下,黄种人由于皮肤色素较多,能够较好地抵挡紫外线的伤害,所以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肺癌也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它的发生与吸烟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肺癌患者无论是自己吸烟,还是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的环境中,都可能因此患病。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这些物质会刺激肺部细胞,引发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肺癌,此外,一些工作环境恶劣的人群,长期接触有毒气体或尘土,也容易患上尘肺等疾病,这也是诱发肺癌的原因之一。
再说胃癌和食道癌,它们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很多患者常常有吃过烫食物的习惯,尤其是热乎乎的火锅、烧烤等,烫伤食道或胃部的细胞,长期刺激容易引发癌变。
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一些方便的垃圾食品,如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等,这些食品中的有害成分会不断积累在体内,增加患癌的风险。
血癌则与化学物质的接触密切相关。一些长期接触化学品或工业污染的人群,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血液系统的癌变,此外,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癌症,也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激素水平的变化、辐射、污染等。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癌症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以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但除了外部因素,癌症最根本的原因往往还与我们的基因有关。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携带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各项功能,然而在我们不断成长、细胞分裂、DNA复制的过程中,一些基因可能会出现突变,这些突变如果发生在某些关键的基因上,便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解,为什么自己生活得如此健康,没有抽烟、没有喝酒,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也很均衡,为什么还是会得癌症呢?这类患者常常疑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其实,外部环境的因素对这类患者的影响较小,更多的可能性是由于遗传或者基因突变,我们的基因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会发生突变,而这些突变可能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导致癌细胞的形成。
癌症的基因突变并非一蹴而就,很多时候,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就像买彩票一样,大多数人都不会中签,但某些特殊的基因突变会让人不幸“中奖”。
虽然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基因本身的异常往往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算是生活再健康的人,也难以避免基因突变带来的风险。
医者不自医
楼钦元从90年代选择出国留学开始,便进入了医学研究的领域,并且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着贡献。
从2010年起,他便专注于癌症药物的研究,直至自己身陷癌症的漩涡,人们常说,人生充满了戏剧性,而楼教授的故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楼钦元教授曾经是一个健康的典范,习惯了不吸烟、不喝酒的生活方式,他几乎每天都保持着规律的锻炼,身体一直保持得很健康。
他曾以为,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积极的心态,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是无法侵扰到他的。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2017年春天,当周围的花草树木都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季节,楼教授的身体却悄悄埋下了病根。
起初,楼教授并没有重视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那时他只是觉得有些咳嗽和轻微的胸闷,觉得不过是季节交替引起的普通感冒罢了。
毕竟,自己从来不曾有过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一直不错,怎么可能就这样生病了呢?身边的人多次建议他去医院检查,但他总觉得自己忙于工作,暂时没必要去耽搁治疗,这种想法,或许正是他后悔的源头。
直到最后,经过检查,楼教授才得知自己肺部竟然有一个大黑影,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境地。
作为一个多年来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他自然对癌症有一定的了解,尽管如此,看到自己亲身患病,还是让他深感无力。
他的儿子和医疗保险都在美国,且多年积累的医学人脉也都在那儿,于是楼教授决定回到美国接受治疗。
在美国,他选择了世界顶级的癌症治疗医院,并对自己的基因进行了检测,最终,医生建议他使用一种名为“K药”的新型抗癌药物。
当时这种药物一针的费用高达2.5万美元,经过医保报销后,楼教授还需支付2000美元,在打完第一针后,楼教授确实感到身体有所好转,甚至能自己走着回到家里。
但好景不长,随着治疗的继续,楼教授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相反,他的身体反应越来越严重:剧烈咳嗽、胸闷、失眠、低烧不退,甚至在小便时也出现了血丝。
最令人痛苦的是,药物的副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而病情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楼教授不得不为自己的肺部做了支架手术,以便维持呼吸顺畅。
此时,楼教授终于开始感到焦虑和恐惧。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非常清楚,任何药物都有其失败的概率。
在他的情况下,K药的失败率仅为1.5%。他很不幸地成了这1.5%的“倒霉分子”,医生告诉他,如果继续使用该药物,可能无法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样的打击面前,楼教授心情异常沉重,甚至开始对医生的专业意见产生怀疑,想要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楼教授在病情加重时,开始自作主张地调整药量,试图减轻身体的负担。
这个决定无疑是他抗癌之路上的又一大错误,事实上,这种减药的做法让他的副作用更加严重,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最终,楼教授的病情急转直下,他不幸离世,在临终之际,楼教授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生以及抗癌的经历。他认识到,自己最为后悔的两件事就是:一是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二是擅自调整药量,改变了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