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伊朗的沙漠深处,美国人正为避免胡塞武装袭击而与伊朗谈判,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对中国则是另一番态度,几乎在各个领域挥舞起“制裁大棒”。

这看似不合逻辑的对比却是一个现象级的现实:美国居然对制裁数十年的伊朗有所顾忌,却在面对强大的中国时毫无畏惧。为何美国对一个制裁数十年也没能打压下去的伊朗如此“小心翼翼”,却在面对中国时表现得“无所畏惧”?这种态度差异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

美国与伊朗的猫捉老鼠游戏

要说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那简直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猫捉老鼠游戏。美方不断挥舞制裁大棒,但伊朗却总能找到各种办法和借口应对。



最近的一次秘密谈判,就是双方斗智斗勇的典型案例。2023年初,美伊在阿曼秘密接触,希望伊朗在红海“管住”胡塞武装,别让他们到处袭击商船。美国心里也清楚,光靠军舰威慑是远远不够的,得让伊朗用政治手段帮忙施加压力。

可是,你看伊朗的态度,那叫一个“能拖就拖,能混就混”。这边美国代表团忙着跟以色列斡旋,那边伊朗直接撤离了几个革命卫队的指挥官,还顺便告诉自己的民兵“要克制”。

这就好比什么呢?像是个熊孩子在打架,家长来了赶紧装个乖,等家长一走又恢复原样。这种“保持克制”的姿态,反倒让美国觉得伊朗还挺合作,于是军舰也就撤了,基地也不再遭袭。



实际上,伊朗和美国之间这种互相猜疑、互相揣摩的游戏早就不是新闻了。从2016年伊朗核协议签署,到特朗普上台一脚踢翻协议,再到拜登时期的若即若离,美伊之间的关系像是坐在跷跷板上,摇摇晃晃,永远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而美国呢,表面上对伊朗的态度很强硬,但实际上心里也明白,真跟伊朗干起来,风险太大。毕竟,伊朗不是没有反击能力,他们在红海有胡塞武装,在黎巴嫩有真主党,手上还有各种导弹。打伊朗,可能引发整个中东的连锁反应,这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和美国的“制裁大棒”

说到中国,那美国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2016年,中国和伊朗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涉及。



而中国的角色,也在美伊之间的博弈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美伊冲突中,伊朗不仅得到了来自中国的外交支持,还与中国签署了25年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动作让美国意识到,伊朗手里握着中国这张“大牌”。

不过,美国对中国可不像对伊朗那样“温柔”。这边刚刚跟伊朗谈完,那边马上就开始对中国挥起了“制裁大棒”。

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外交打压,一项接着一项,仿佛美国对中国有着无限的“精力和兴趣”。最近,美国甚至对中国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了301调查,完全是一副“看你不顺眼就制裁你”的架势。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对伊朗小心翼翼,却对中国毫无忌惮?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全球影响力。

伊朗虽然在中东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它的经济规模远远不能和中国相比。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而且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有着广泛的盟友和合作关系。打击伊朗,美国需要权衡利弊,考虑中东的连锁反应;

但对付中国,美国更多是想通过经济和技术手段,削弱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而不是直接爆发冲突。



双标的美国

美国对伊朗和中国的不同态度,还可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释。伊朗位于中东,这个地区本来就被美国看作自己的“后花园”,美国在这里有很多盟友,比如以色列和沙特。

所以,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一方面是打压,另一方面却也不敢逼得太紧,担心引发整个中东的反弹。毕竟,美国在中东搞定一个国家就像在多米诺骨牌上推倒一张,其他的牌也很可能跟着倒下。

但是对中国,美国的态度却是另一种模式。自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就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经济打压,制裁、关税、技术封锁轮番上阵。



即便在拜登上台后,这种态势依旧没有缓和。美国打压中国的逻辑很简单:通过削弱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防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到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程度。

而对伊朗,美国采取的更多是“剪去枝蔓,不伤主干”的策略。制裁伊朗的石油、金融,支持叙利亚的反对派,但并不追求直接推翻伊朗政权。

而对中国,美国的策略是“遏制”,而不是“拖延”。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任何打击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而对伊朗,美国更多是通过孤立和局部打击,限制其在中东的影响力。



美国在处理中伊和美伊关系上的双重标准,实际上也反映出美国在应对不同类型国家时的底线问题。对伊朗,美国最害怕的就是中东局势的全面失控。

中东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地,美国在那里有着大量的利益,如果伊朗真的与美国正面对抗,整个中东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这对美国来说,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所以美国对伊朗,一直是打压为主,但又始终留有余地。

相对而言,中国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局势虽然也很复杂,但并没有像中东那样“火药味”十足。而且,美国和中国之间虽然有摩擦、有冲突,但大多数还是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竞争,双方的博弈更多是在“桌面上”进行的。



正因如此,美国在对中国的政策上可以显得更为“大胆”,因为它认为这种竞争不会引发全面的战争。

伊朗的“灰色生存”与中国的“积极应对”

面对美国的打压,伊朗和中国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伊朗在多年的制裁中,逐渐发展出一套“灰色生存”策略,利用各种外交手段和“黑骑士”国家保持合作,寻找制裁漏洞,尽量减轻制裁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美国对伊朗石油实施禁运后,伊朗迅速转向其他国家,维持石油出口。同时,伊朗还通过对中东地区代理人势力的支持,保持其在地区的影响力,以此与美国周旋。



而中国的应对则是“积极进取”的。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和科技封锁,中国没有选择被动防守,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供应链多元化,努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同时,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手段,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相较于伊朗的“灰色生存”,中国的策略更加主动和具有前瞻性,这也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无法真正奏效。

结语

通过对比美国对伊朗和中国的态度,可以发现,美国在处理这两个国家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实际上是基于不同的风险考量和利益权衡。



对伊朗,美国希望通过孤立和局部打击,限制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但避免引发全面战争。而对中国,美国则是通过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中国的崛起,确保其全球霸主地位不受挑战。

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反映了美国对全球战略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对美国来说,伊朗是一个“局部问题”,它影响的是中东地区的局势。

而中国则是一个“全球问题”,它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因此,美国对伊朗可以小心翼翼,但对中国却毫无畏惧。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这种态度是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或许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参考资料:

美伊近期“交锋”动态与影响 澎湃新闻 2023-09-2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