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苦劝特朗普改变目标,不要对盟友出重手,并强调,欧盟与美国的关系是“我们最重要关系的一部分,对促进和平、安全和繁荣至关重要。显然特朗普没有理会的意思。面对新的挑战和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欧盟随时准备自卫。冯德莱恩在会后对记者说:“如果遭到不公正或武断的攻击,欧盟将予以坚决回应。”
就在欧盟27国还在商量对付内锅的策略时,一天之内,中方对美国实施了4项反制,让欧盟27国彻底明白了,特朗普为何不对中国出重手。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并非首次亮相。早在竞选期间,他就曾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然而上台后,这一数字迅速降至10%。一开始,还让加拿大和墨西哥方面感到不满,同样是被制裁,他们被加征了25%的关税,高出中国两倍多。显然特朗普如今面对中国非常理智,一方面特朗普希望能够借助中国的力量,推动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从而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增添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另一方面,特朗普也深知关税的现实影响并没有他宣称的那么大。同时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不敢再扩大贸易战。
曾经辉煌的美国制造业已逐渐衰落,大量工厂关闭或转移,铁锈带经济萎靡,人口外流。等待科技潮结束后,有可能变成一个纯粹的第一产业国家,就像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一样。如今欧盟深陷俄乌冲突不说,国际影响力正不断衰退、内部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德国、法国这两驾带动欧盟发展的火车头,也各有各的困境。现在的欧盟,比以前更像一盘散沙,在中欧关系、俄欧关系上都无法统一意见,美欧关系同样如此。
美国大量出口农产品、能源,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国家满足美国的需求。
特朗普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让支持他的美国中底层民众过上好日子,解决美国的财政难题就可以了。于是对中国提出让中国每年进口5000万美元的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否则就对中国增加关税。在没得到中国的同意后,美国擅自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加10%的关税,当然中国也不是能随意没人拿捏的,开始了对美国的反制。
就在在2月4日,中方一口气对美国实施了4项反制,包括: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把两家美企拉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谷歌实施反垄断调查;将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同一天,白宫新闻秘书宣布,总统特朗普期待在24小时内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谈,路透社甚至暗示,中美将以这次通话为契机,达成新协议以避免新一轮大规模贸易战。潜台词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若是新一轮通话没有达成共识,国际社会就要准备迎接中美贸易战的第二回合了。这个情况,进一步说明特朗普无意与中国“开战”,他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只是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