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
冉茂芹,1942年出生于湖南,1963年广州美术学院附属美术中学毕业,1965年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科毕业。1980年移居香港,翌年加盟美西Simic画廊。1988年定居中国台北。擅长肖像、裸体、风景、静物油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画院海外特聘画家。
上岸
布面油画
140cm×300cm
1995年
冉茂芹:恪守真诚
●梁 江
七月流火,广州。
这时,我恰好读到了台湾画家冉茂芹的油画近作——《与保罗塞尚的一次轻谈》。桌上是两块质朴无饰的粗布,十数只乍红透青的苹果,还有一只白地蓝花的粗瓷水盂……再没有其它东西了。这平常,甚至简陋的画面,却闪烁着单纯、明丽而稳重的色彩。它们是一群彩色的精灵,跳跃着,轻轻地叩击你的心弦。在暑热难耐的南国夏夜里,对着冉茂芹的作品照片,我的脑中却升起了清冽的晨雾。若隐若现之中,有一支从乡野飘来的牧童短笛。
这,莫非就是画家跨越了九十年时空,与塞尚(Cezanne, Paul, 1839-1906)这位色彩魔术大师附耳轻谈的话题?
我不敢肯定。在友人所转给我的这一批冉茂芹油画新作资料中,还有数量可观的欧洲风景写生小画。这一批由冉茂芹背着沉重的画具,在欧洲辗转实地写生,而且写实的油画作品,题材广泛,视域开阔,而它们却又全部贯串著作者一个统一的主题——“梦在远方”。
光绪帝与甄妃
布面油画
145cm×111cm
2013年
这个遥远的,超越了时空的,像塞纳河的薄雾一样缥缈,像马德里的斜阳一样斑澜的梦,岂非也是作者与塞尚倾谈已久的题目?
是的,略知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塞尚是一个转折。在他率先拓展的艺术空间里,众多现代艺术家又已经走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不过,给予冉茂芹启迪的又岂止塞尚一人?我敢肯定,他心仪的既有近代、现代的艺术大师,也钟情于灿烂的古典艺术。而且,他的孜孜所求,他长久的梦想,不仅在远方的外国,更在东方的本土。这一点,体现得最充分的,当推他耗时数年,千辛万苦才在近期完成的两件历史画巨制——《先民渡海》系列画中的《宝岛曙光》和《海峡夜浪》。
先民渡海—海峡夜浪
布面油画
160cm×300cm
1996年
冉茂芹在湖南出生,后来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八十年代初他移居香港,再迁台湾。对于十五、六年前地的经历,他感受殊深的不是自己艺术之路的如何艰辛,而是搜阅到台湾早期移民的史料,了解到三百年前先民们不顾清朝政府禁海酷令,战险风恶浪赴台湾开拓创业的历史。艰苦拼搏的精神,史诗式的业绩,正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和强韧生命力的体现──“来台生存、奋斗,这是我们的历史呀!
我要努力完成此画,因为这是我对历史,对台湾人民和自己的承诺。”冉茂芹如是说。
他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多次赴福建各地搜集创作素材,在素描和油画制作时数度大幅度更改,反来覆去重画多次。有些人物重画了十多次,终于完成了画幅超过三米的大型油画——《先民渡海.宝岛曙光》。后来,他在“创作谈”里说:“此画创作过程竟会如此艰辛,非我始料所及。”
《宝岛曙光》描述的是“唐山过台湾”历史的片段。风浪甫过,晨光初露。十数个清朝弃船涉水,即将抵岸开创新的生活。
接着,冉茂芹又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投入到《海峡夜浪》的创作过程中。
“窗外是淅沥春雨,耳畔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轰鸣”,“连续几个月在画布作油彩描绘,那些日子里,精神状态十分亢奋,”他这样回忆自己。
我后来看到他从台湾寄来的《海峡夜浪》照片,终于明白了他何以要让贝多芬撼人心魄的音乐旋律伴随着他的创作。《海峡夜浪》传递的正是高昂壮阔的视觉旋律。巨浪排空,电闪雷鸣,凭木桨竹竿驾船越海的先民们却奋勇在黑夜中搏击。在激越悲壮的交响旋律中,跳跃出扣人心弦的强音——那是位于画面中心点的妈祖塑像。当时,这张小照片给我的撞击,就像当年第一次从画册上看到席里柯(Gericault, Jean Louis Andre Theodore, 1791-1824)、德拉克罗瓦(Delacroix, Eugene, 1798-1863)以及列宾(Repin, Ilya Efemovich, 1844-1930)、苏里柯夫(Surikov, Vasili Ivanovich, 1848-1916)那些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名作。
不过,《宝岛曙光》、《先民渡海》阐述的是我们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礼赞。这种血源,这种归属感,这种同心相应的共鸣,却是看任何外国名作所无法获得的。
矿山悲歌
在冉茂芹已经出版的七、八种大画册中,我约略知道他确实敬佩浪漫主义画派以及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大师。那种奔放的笔触,热情的色彩,富有运动感的画面结构,史诗式的作品主题,其实也正是这些前辈艺术大师的经典式贡献。这种西方传统今天大部分已经为现代派画家,为消费主义时代的荒诞艺术所消解了。作为一个中国的画家,冉茂芹坚执地承继这种曾经是“主流”的艺术传统,并且“为我所用”。我以为,他信守的其实是对艺术的真诚。那种信念,是绝不会因人生境况的起伏而变的。
麦凯行医
这样的历史画巨制,冉茂芹曾在台北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作过展示,在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不过,观众不难看出,这样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如同他原先一再画过的,有观台湾历史的《马偕夜诊》一样,与通常那些着眼于商业收益的绘画有着根本性区别。在台湾,冉茂芹以写实艺术造诣赢得盛誉,为众多年轻画家尊崇为师。不过,他毕竟是职业画家,以这样的自觉,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投入,进行一张又一张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关于台湾故实的油画创作,“常常画到东方泛白,方才喝杯白酒,倒卧简榻”。这样的艺术追求,我至今仍无法与职业画家的身份找到一种必然的关系。对于他,却是自然而然,由衷而发的。而原因简单得很,“为先民立传”,也有“对台湾未来的期望与祝福”,他说。
基督履海
除了画这样人物众多,富于艺术张力的历史画巨构,冉茂芹又画了大量的油画肖像,充分展现了写实油画准确、严谨、深入而丰富的表现力,港、台及东南亚的观众及收藏界对此颇有口碑。而他所推出的许多风景、静物以及素描作品,由于在把握色光微妙变化,在写实造型上的深湛功力,在海峡两岸的同行中也获得一致的推崇。我以为,这与他早年所受到的严谨的艺术教育有直接联系。
孙中山像
冉茂芹后来曾经辗转在欧洲考察西方美术,他执着地在写实油画的领域中探求艺术的真谛,在这个难度极大的领域凸现自己的艺术风格──写实不是写死,不是照相机的照搬对像,需要极大的智能和极高的技巧去概括提炼,才能创造出有生命的艺术形象,他这样说。显然,他仍会像以往一样背着画具去写生。他的追求以及今日的成果,都使人感佩。而我,为之动容的,除了他与塞尚的轻谈,还有他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对艺术信念的坚执,不论身在何处,都恪守这份真诚。( 原刊于1997.3.6《文艺报》)
周联华像
塞尚(Cezanne, Paul, 1839-1906)——法国画家。1862年来巴黎学画。早期注意写实, 1879年后离开巴黎回故乡埃斯克,被称为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他的名言是:“表现自然要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在感受自然的时候…深度比平面更重要”,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席里柯(Gericault, Jean Louis Andre Theodore, 1791-1824)——法国画家,浪漫主义派的先躯。代表作有《梅杜萨之筏》《赛马》《奴隶市场》等。
德拉克罗瓦(Delacroix, Eugene, 1798-1863)——法国画家。在席里柯的启示下采用浪漫主义,与法国官方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相抗衡。代表作品有《自由领导人民》(即《1830年7月27日》)《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里》《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墓地孤儿》《阿尔及尔妇女》《鬣狮》等。
列宾(Repin, Ilya Efemovich, 1844-1930)——俄国画家,巡回展览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宗教行列》《1851年11月16日的伊雷凡第和他的儿子伊凡》《临刑前拒绝忏悔》《意外归来》《音乐家莫索尔斯基像》《书斋中的托尔斯泰》等。
苏里科夫(Surikov, Vasili Ivanovich, 1848-1916)——俄国画家,巡回展览派代表人物。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潘.拉辛》等。
更多作品欣赏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