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票房破95亿了。

总观影人次(含预售)也突破1.68亿。

两个数据均刷新中国影史纪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档成了中国票房的救命稻草,但是,这根稻草也可能是压死骆驼的那根。


史上最强春节档?

今年春节档好吓人。

6部电影,几乎全是大制作。

集齐了悬疑喜剧、动画、武侠、战争、魔幻等多个商业片类型。

5部电影里3部涉及到明确的战争,还有一部是神话中的复仇与命运之战。

就连《唐探1900》也整了一出在美华人的生存之战。


总之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让你在电影院燃起来。

市场的反映也确实燃了。

开播24小时,6部电影累计票房近24亿,比去年同期票房高出10亿。

仅大年初一的单日票房就达到18.05亿。


其实,春节档一向是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

不管是平均票价、观影人次还是票房,都是全年TOP。

6-7天的时间里,基本会产出60亿+的总票房

换言之,差不多每天都能产出10亿的票房。


但是,春节档看似拯救了电影市场,但一家独大的情况却让整个电影市场失衡。

纵观历年春节档败家,你会发现,电影阵容意外还不错。

《红毯先生》有宁浩、刘德华;《中国乒乓》有邓超俞白眉。

虽然质量确实有一些问题,但冲这个阵容,放在其他档期没准能成为同档冠军。

而2022年春节档,易烊千玺主演的两部电影同时上映。

《长津湖2》正面对打《奇迹·笨小孩》。

同一演员作品撞档期的事很少发生,宣发困难不说,还可能摊薄原有票房。


而今年,更是清一色扎堆IP续作。

整个春节档票房中,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只有《小小的我》和《“骗骗”喜欢你》是原创作品。

其余全都是续集IP。

而去年春节档,还有超半数原创作品。

这中间诚然有安全因素考虑,但未尝不能看出来,电影市场的活力正在消失。


今年的电影,却都是续集?

有意思的是,今年春节档6部电影,几乎都是IP续作


怎么今年都是IP续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

老IP至少有前作基础,再烂也有情怀撑着。

新片危险系数太高,花了钱也不敢保证能吃到细糠。


更何况这几年电影市场本就不景气,2024年平安夜票房甚至是14年来最低。

电影院一年就指着春节赚钱,宁可选“稳赔10%”的续集,也不会赌“可能赚50%”的原创


春节档依赖最先冲击的就是电影多样性。

2025年,头部电影平均制作成本较2021年上涨47%,但原创剧本占比却从35%暴跌至12%。

而非头部影片的平均生存周期也从2020年的23天锐减至2025年的9天。

可能你会说,市场就是优胜劣汰,但试问,如果对手是全明星阵容,还凑齐了沈腾马丽,你要拿什么和它竞争?

腰部电影未必不好看,但一个档期的容量是有限的,头部电影集体扎堆一个档期,注定只能导致其他电影当炮灰。


况且这些头部电影的质量也未必就好。

唐探系列前三部,豆瓣评分从7.7滑到5.3,但票房却从8亿涨到45亿。

即便《封神2》评分6.3,“特效堆砌、剧情空洞”的差评超5万条,但排片率仍高达28%。

而原创电影《小小的我》,评分7.1,但排片却不足3%。

影视寒冬下,电影院一年就指着春节赚钱,宁可选“稳赔10%”的续集,也不会赌“可能赚50%”的原创。

丛林法则让电影逐渐沦为流水线罐头。


而且,扎堆春节档只会加剧电影市场的档期虹吸效应。

春节档=高票房,大家都抢破头地赶在这个档期上映,这就导致其他档期无片可看,大家也渐渐丧失在其他时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欲望。

一旦观众养成了这种习惯,中国电影市场只能进入“半年饥荒,半年撑死”的死循环。


破历史的春节档,

曾经是票房洼地?

别看现在大家挤破头进春节档,在以前,它一度是票房洼地。

像2008年,春节的票房仅占全年总票房的2.6%,比国庆档还少两个点。

节日气氛这个东西,一般都是节前最浓烈,真到了过节的时候,大家反而是专注节日本身。

春节尤其如此,走亲访友才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就算是娱乐,也是以在家看电视、聚会打麻将为主,不怎么会去电影院看电影。

而且,由于过年要在吃穿用度、年货购置、发红包这方面支出一大笔钱,所以人们对文娱消费支出的意愿普遍比较低。

春节档被冷落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电影档期来说,香港影坛的兴盛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更加重视贺岁档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影坛竞争激烈,加之粤语圈又非常重视传统节庆,每年年末至次年年初这段时间,观众都有较强的观影需求。

所以,香港电影人们专门为这个时段创作了一些适合全家看的乐呵电影。

剧情逻辑不重要,但梗和笑料要多,阵容也得是明星云集,让观众看个脸熟,结局也得是大团圆,有的甚至直接就是给观众拜年,主打一个气氛烘托。


这样的传统在港式贺岁片被引入内地时也被移植了过来。

内地贺岁片开山之作《甲方乙方》就是如此。

600万的投资砍下3600万的票房,贺岁片把冯小刚送上了事业巅峰,也让内地其他导演看到了商机。

张艺谋的《英雄》,周星驰的《功夫》,陈凯歌的《无极》,陈可辛的《投名状》……

此后十年,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档期。


而且中国也在学习美国的档期模式。

美国电影市场一年只有两个档期最重要——

年底节庆档和暑期档。

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贺岁档的重视。


2010-2019年美国各档期票房占全年比例

更何况,早期贺岁档的时间跨度也比较长。

一般从 11 月底或 12 月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前后,涵盖了圣诞节、元旦和春节等多个节日。

春节本身也就自然成了票房洼地。


那为什么,春节档后来又取代贺岁档,成为第一档期了呢?

这其实是出了一些意外。

谁都没想到《阿凡达》在国内能那么火,从1月初上映,到2月中旬过年,热度不仅没降,反而还在春节假期逆势回温,7天就赚了1个亿。


两年后的《西游降魔篇》,由于制片进度没赶上,只能选择一个月后的春节上映。

档期不好,周星驰本人又没有出演,在这个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却在春节7天拿下5.3亿票房,刷新了20多个华语片票房纪录。

最终砍下12.46亿,圈层领先《钢铁侠3》,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不仅让“大年初一”看电影成为规定动作,也为中国电影确立了一个公式——

春节档=票房奇迹。

自此之后,春节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0亿票房的量级也成为了春节档的起步价。


不管怎么说,只有好电影才能让观众心甘情愿的买单。

作者:疏风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少禾成长视频号 -

弧形的边边镶嵌上了小钻,非常精致闪耀。

配合上耳钉本身的亮面属性,就很配那种明艳美人!

如果是日常通勤穿衬衫、西装之类的衣服,这一款首饰也很能增加贵气度,很大女主的感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