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玺 通讯员 郭斌 李兆宇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又濒临渤海,电缆隧道一定要关注是否有渗水的隐患……”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9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天津电缆公司电缆运检四班班长张华,带领班组成员对220千伏北辰区延吉道隧道开展节日带电检测特巡。
“重要的电缆隧道都已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温湿度、气体含量、电缆本体温度、局放环流信号在线监测,但考虑最近寒潮降温,还是春节保电关键期,我们一定要来巡视一趟,才踏实。”张华说。
春寒料峭,地下16米深的电缆隧道更多了一份“阴冷”,队员们时不时要擦拭眼镜和仪器屏幕上的雾气。
2.1公里长的隧道,电缆“医生”张华每隔几十米就俯下身子,仔细检查管道壁接缝处是否有水渍,并让队员们做好详细记录。每到一组电缆接头,队员们就会通过高频局放和红外测温为城市动脉做一次全方位“体检”,确保设备健康、电网可靠。
巡检中,创新的思路又开始在张华头脑中孕育。“目前检测仪器种类多,取放不便捷,可以整合一个工具拉杆箱集中收纳。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隧道智能化发展趋势,研发一个智能巡检单兵装备,便于人员、设备安全高效管理。”张华说。
半天的巡视结束,不仅隐患得到彻底排查,团队还收获了几条创新思路。
离开隧道,张华又带领队员们对附近的几座电缆终端杆塔和无人机固定机巢开展巡检。
“春节期间,我们要谨防电力设施周边燃放烟花引发火情,威胁设备安全。”巡视期间,张华和队员们还将电力职工手绘的电力设施保护宣讲漫画发给过往行人,增强市民的安全用电意识。
在无人机固定机巢,张华和同事们对这些今年新上岗的“同事”做了细致的检查维护。“这里起降的无人机均安装4G模块,通过点云建模和航线规划,他们可以自主完成半径6公里内电缆通道巡视和红外测温,让以往两天的人工巡视测温任务,6个小时‘一键’完成。”张华由衷说。
作为从事运维抢修工作28年的“老电缆人”,他经历了骑摩托车、开汽车到现在无人机巡线,电缆安装抢修也由人工操作逐渐向机器人加工转型。变的是工作方式,但不变的是责任。
“从20多年前师父带我春节值守,到现在我带青年员工春节巡视,每一个万家灯火庆团圆的日子,都有电力人守护在城市电网的每个角落。”张华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