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劳动者,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正式上班了。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亿劳动人口中,共有近3亿农民工。显然,正月初八上班的劳动者,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
农民工,听起来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但却是描述一个社会群体的官方用语。
在我国统计机构的《农民工监测报告》里,农民工指: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题为《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全国经济运行情况里,用一句话描述了2024年我国农民工的现状:
”全年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其中,本地农民工12102万人,增长0.1%;外出农民工17871万人,增长1.2%。“
考虑到户籍制度是少数国家采用的流动人口管理策略,不夸张地说,我国这种“穿上工装是劳动工人,脱下工装是农民”的模式,是全球独有的劳动制度。
对于拥有土地的农民工而言,理论上并不存在失业的说法。
但对于广大的劳动者而言,东西部、以及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独特的现状: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
自有农民工监测统计以来,农民工数量增长了多少?又有多少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谋生?
近些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采用三种方法定义农民工的活动范围:工作地和户籍地同在本镇范围内,工作地和户籍地不在同镇但在同省范围内,工作地和户籍地在两个省。
前述的经济运行情况报告里,将后两种情况统称为外出农民工,将前一种情况称为本地农民工。
2008年以来,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数量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跟2008年相比,2024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了3830万,本地农民工增长了3601万人。
但跟2019年比,外出仅增长446万,略少于本地农民工的450万。
这表明,有更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在本镇范围内就业。
2023年末,全国共有74041万就业人口,29973万农民工,农民工数量大约是就业人口的40%。
即全国范围内,每10个就业人口,就有4个是农民工。
或许,随着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时候让更多的农民工,从农民这个角色,转变为信息文明下的就业人口。
阻止这一角色转变的原因,可能来自农民工本身,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故乡的土地。
当然,更大的阻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享受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