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闻人的观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辽宁日报创刊伊始,就在当时的鞍山、抚顺、本溪、旅大、锦州、安东、阜新等地设记者站,渐至全省14个市都有了派驻记者。14座城,不仅是派驻记者的报道对象,亦是他们的生活之所。新闻人的眼光见微知著,笔耕多年,又饱含一番深情。2025年1月22日起,本报推出《如此》系列,值此新春,与读者分享新闻人眼中的城市图景,笔下的城市记忆。如此真情,直击人心;如此情怀,感同身受;如此辽宁,精彩万分!

本期文章作者为王刚,辽宁日报盘锦记者站站长,毕业于兰州大学。从事新闻工作27年,曾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多篇作品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古老的辽河从年轻的盘锦市区穿城而过,一头扎进渤海的怀抱,从悠远流向现代,看沧桑巨变,恰是盘锦建市40年,大河两岸,早已沸腾。

辽河无言,历史有声。一城风情,浩瀚如海,笔者这里不作宏大叙事,从中截取几个片断,或可窥斑见豹。


盘锦市区俯瞰。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

盘锦人爱撸串,傍晚两个不太熟的人相约烧烤店,几瓶啤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了,天南地北闲扯起人和事,唠到第六个人时,巧了,两人都认识,于是赶紧“摇人儿”来凑局。那人落座后接着唠,又唠到了大家共同认识的人,于是继续“摇人儿”。如此循环往复,小小的饭桌围满了人,一直喝到后半夜,临别之际摇摇晃晃地相约来日再战。

据说,这就是盘锦坊间流传的“六一”定律:两个人坐到一起唠嗑,唠到的六个人中必然有一人双方共同认识。如此一来,朋友圈不知不觉就扩大了。

不欺客、不认生,其乐融融,往小了说叫“近面”,往大了说叫“融合”。说到融合,盘锦其来有自。

盘锦九河下梢、众川归海,江河融入大海颇具气势磅礴的史诗气质。而在现实的人文语境里,建市之前的盘锦地区,在若干年前,海洋环抱着一块古老的湿地,沼泽遍布、野草疯长、盐碱度高,素有“南大荒”之称。虽说不时有拓荒者结伴而来,但始终在主流历史的边缘徘徊,难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4年初,大庆石油会战刚刚结束。同年2月,中国地质部第二普查队的3207钻井队开进了大洼一个名叫“黄金带”的地方,在荒原上支起帐篷,燃起炊烟,再用将近5个月的时间,将高大的钻塔坚实钉进了这片土地。当年7月4日19时30分,钻机启动,轮盘飞转,沉寂了若干年的辽泽之地上响起了机械的轰鸣之音,第一次试钻取得圆满成功。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钻头不断向地层深处钻进,至1965年2月15日完钻,井深已达2720.48米。这是下辽河平原第一口参数井,建立了完整的中新生界地层剖面,找到了多个良好油气显示层,使辽河平原从普查勘探进入寻找油气田的新阶段。

这口井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辽一井”,打开了下辽河平原石油宝藏的大门,奠定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第一块基石。

一口井唤醒了沉睡的荒原,数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拉开了一座石油城的建设大幕,也孕育了一个城市的雏形。穷得流水的盘锦人没想到,有一天会和富得流油沾上边。

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盘锦踏进了主流历史的舞台,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时至今日,“油地融合”仍是盘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双方同饮一河水,共建一座城,“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早已融入双方血脉。

在辽河口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洪琦的眼中,一个“融”字,道出了盘锦地域文化的鲜明内涵。作为后发之地,是知青、移民等几代人将“南大荒”垦成了稻米乡,是辽河油田等企业将“盐碱滩”变成了石化新城,他们没有从原住民手里抢饭碗,还带来了粮食、技术、文化,提升了原住民的眼界和素质。

而本地“土著”则对外来者坦诚豁达、亲如一家。受此影响,先到的移民对后来者亦如是。好比一辆公交车本已坐了不少人,车中乘客非但不会踹下一站上车的乘客,相反还会伸出手拉一把,大家相依相携,共赴前程。

传承“融”的基因,建市40年来,以开放包容之心接纳外来者,盘锦从内河走向深蓝,以大开放促进产业大发展,纳入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嵌入全球投资定位系统,国际商业巨头纷至沓来,在世界舞台定义了盘锦形象。

一部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融合史。


浩荡辽河口,红滩绿苇,神奇壮丽。宗树兴摄

(二)

莽莽荒原,寥寥炊烟,千百年来,这片土地静悄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4年建市以来,这片土地迎来巨变。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一代建设者扎根这片热土,辛勤耕耘、创新创业,推动城市在岁月变迁中拔节生长,生活在时光流转中日新月异,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奋斗篇章。

盘锦市作协主席杨春风这样描写中心区兴隆台区的诞生:建市之初,“移民区”所胎带的那种荒凉,也正是兴隆台区的真实写照,整个城区几乎没有一条标致的道路,低矮的板房等简易住宅错落在低湿的杂草甸中。不过,同样是“移民区”一词所胎带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开发激情,也同时洋溢在这个崭新的城区当中,以至于很快就使这片土地模样大变……今天的兴隆台区早已成为盘锦最繁华的所在,车流最密,灯光最稠,楼宇最挤,市声最响,高档商场最集中,也由此成了这个城市睡得最迟的一个区。

往南,更年轻的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每天都在拔节生长,自2023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这艘“化工巨舰”总工程量已完成55%,成为盘锦工业发展的新地标。而它的身后,规模庞大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成长为辽宁打造万亿石化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

以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大象军团”正在起舞,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蚂蚁雄兵”亦在雄起。积极谋划转型,大力培育接续产业,盘锦实现了从单一产业支撑到多点多元支撑的跨越,在攀“高”向“新”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构建具有盘锦特色优势的“3442”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的盘锦,在城区,可以感受到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现代时尚的都市品质;在乡村,可以体验到便捷舒适的田园生活、稻香蟹肥的丰收景象;在湿地,可以欣赏到红滩绿苇的绚丽多姿、鸥鸣鹤舞的勃勃生机;在海滨,可以领略到河海交融的壮观美景、港产互融的宏大场景。

近古时期的盘锦地区,素有 “有吃烧、好混穷”之称,人文精神不彰,进取精神不显,却也给后来者留下了大片空白。因为空白,才有了创造,因为向前奔,日子才有希望和奔头。

后来居上。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以港兴市,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城和令人向往的“幸福平安之城”,盘锦正以更加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辽河之滨、渤海之畔,书写新的发展史诗。


盘锦美丽乡村风光如画。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

如果选一种景物代表盘锦,红海滩必当仁不让。那一丛一丛的翅碱蓬以无畏的勇气向海而生,编织出举世闻名的“天下奇观”。

红海滩的美,浓烈、壮丽、奔放。

外人来了盘锦,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能无意中撞见红海滩的艺术影像。许多年来,以红海滩为主题的摄影、绘画、诗文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在被赋予了诸多文化内涵后,红海滩俨然成了盘锦文化圈最闪亮的“代言人”。

而事实上,红海滩只是盘锦湿地文化的一部分,和这片独特土地生发出的辽河文化、稻作文化、渔雁文化、石油文化等一起,汇入辽河口文化这一根脉。

建市虽晚,但这片土地却有着久远的历史,也从新石器时代走来,走过了商周、春秋战国、汉代,壮大于辽代、金元,绽放于明清,留下了诸多遗迹、遗址、关堡、边墙、墓葬、窑藏等。

这些年,在盘锦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杨洪琦等学者东奔西走,打捞历史遗迹,推动“非遗”申报,与杨春风合作出版了《辽宁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市文物志》《盘锦市地名志》,重塑文化图谱,已成公认的“盘锦文化代言人”。

年轻的盘锦人,格外珍惜文化基因,整理文化家底,延伸岁月之脉。从悠久的历史中寻找密码,从艺术的滋养中汲取营养,盘锦如饥似渴。

辽河美术馆、辽河碑林、辽河石油公园、辽河博物馆、辽河文化商业街、盘锦市博物馆等错落分布于城区,带给市民新一轮文化启蒙。辽河美术馆常年都有国字号的高层次书画展,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美术展览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关东画派的优秀画家白国文、刘铁泉、金明惠等人索性 “移民”到了盘锦,树起了“辽河画派”的品牌形象。辽河碑林收藏着中国从文字符号、甲骨文到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的各种书体精品碑刻3000多块。在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墨宝珍品,以不断代的碑刻文化闻名于世。

入夜的广厦艺术街,伴着嗞啦作响烤肉香气飘来的,是一股文化味道。名家画苑、夜市画廊、雅致茶艺、精巧糕点、非遗力作混搭于街区,静雅之中不失人间烟火气。

2016年,盘锦广厦艺术街开街,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160多位艺术家入驻,因为小众倾向火过一阵就偃旗息鼓了。2022年,年轻的张悦临危受命担纲广厦艺术街总经理,大刀阔斧推出文化夜市,风格依然保留文艺范儿,招引创新能力强、自带流量的店铺入驻。随着游客数量节节攀升,这里已成为热门打卡地,书画作品交易量不断增加,小红书上几度刷榜,成功跻身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盘锦广厦艺术街,烟火气与“文艺范儿”并存。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文化之树开枝散叶,自然与人文深度交融,小城气息中佐加了文明酵素,涵养出厚重的心性,成就了文艺爱好者心中的“诗与远方”。

大河浩荡而来,渤海惊涛拍岸,海韵拥抱河风,一盘锦绣之城,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美好未来奔去。如此盘锦,可堪期待!

作者简介

王刚,辽宁日报盘锦记者站站长,毕业于兰州大学。在辽宁报刊传媒集团从事新闻工作27年,多篇作品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曾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


辽宁日报记者王刚(中)在盘锦广厦艺术街采访。林相竹摄

#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来源:辽宁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